“暖冬”背后的思索
(2010-12-11 18:28:38)今年的冬天特别暖和,就像北方的初春时节,即使嗖嗖地刮着大风,也不凛冽,大家都说不错!起码不冷的那么让扎堆儿的人们跺着脚、缩着脖、搓着手,然后不停地将两手托住下颚,从嘴里嘶哈嘶哈地吐着热气取暖。可北方的冬天,就应有冬天的样子,眼下正值时令大雪,但雪却好像走了亲戚似的,有点“乐不思蜀”了,把思念它的人们彻底地遗忘在了这广袤的平原上。到处都那样干燥,车辆过处,扬起层层尘土。于是,出行人的脸上又多了层口罩。这样温暖的冬天真的好吗?如果持续下去,将不堪设想!
我们每天都喊“低碳生活”,那到底“低”在哪了?驱车沿公路走下来,随处都可看到树梢上向人们招摇的白色塑料袋。澡堂子里的塑料膜,就更是成堆的在马路边缘炫耀着它的表里如一的颜色。
地球变暖的原因很多,危害也很大,北极熊的濒临灭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环境就是影响气候的元素之一,这样说来,以下这些人也“功不可没”。
大部分农村人,往往觉得无论什么样的垃圾,它都是垃圾,只要没有存放在自己家里就可以了,随便扔到外面,地方大的很。类似手机电池等废弃之物,任意丢在庄稼地里,究竟危害如何,当下他们本人并未觉得有所不适,也就不以为然,至于潜在的危险,他们不做过多考虑。
县城的人挺讲究的,出门上班时,手里拎着垃圾袋,走到街上,一只手捂住鼻子,站得远远的,另一只手则竭尽全力地把它扔在路边。垃圾车就乖乖的将其托运到城外的闲散地里,然后顺利返城。而一个个的垃圾堆却昂首挺立、五颜六色的袋子则飘飘然的漫天飞舞,无人问津。
自从政府号召使用环保袋子以后,各超市、百货店便积极响应,立刻给塑料袋“穿”上了合理收费的外衣,大袋子三、四角每个,小袋子一、两角不等,于是塑料袋重新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所有这些行为,都说明人们环保的观念淡薄,看来提高自身素质并不容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爱护家园人人有责,如果只靠哪个人、哪些群体、哪些城市,显然是不够的。
当今社会,人为的东西太多了。但我们呼唤人为的遵守社会公德,呼唤原生态,原生态不是改造出来的。当我们千里迢迢去寻觅、研究长寿村、原始森林的时候,是否想过那的人、那的地,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它的青山、它的绿水、它的淳朴的自然民俗,曾是多少辈人处于“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桃花园式的生存状态。可一旦外来人发现了它的飞流直下、溪水潺潺,必定要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打破以前的宁静,将它添枝加叶,重新整容。给其美貌之后,再冠以“故里”之称,随后世外之人便纷至沓来……,当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可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断裂带、堰塞湖也毫不客气地接踵而至。于是,聪明的人们又重整旗鼓、搭建家园、风貌再造——更美了。然而,这种美的代价是沉痛的、惨重的。那么,既然美是建立在代价的基础上,我们为何不去抢救传承、保护原始、继承文明、文明继承呢?这样不是更经济吗?当我们穷其方法挖掘文明的时侯,是否又想到了明天呢?
日子还在继续,冬天还是冬天,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可作为人们口头禅的“暖冬现象”,又怎一个“暖”字了得?现象背后的东西令人发省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