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内分泌张真人
内分泌张真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1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不寻常的“常识”:为什么要控制血糖

(2016-08-26 15:20:56)
标签:

杂谈

@内分泌张真人 微博门诊-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张征

在医学领域里,很多如今貌似理所当然的“常识”,都曾经历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今天,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医生进行治疗的理论起点和患者展望未来的信心基石。可如果把时钟回拨几十年,人们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团迷雾。


糖尿病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它一直缺乏足够的了解。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Joslin医生开创性提出:“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严格控制血糖有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并不广为世人接受,但它的重要意义是向沉寂的湖面投入了一个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研究和讨论。


说这是一场世纪大辩论并不夸张。正方代表有哈佛医学院的Alexander Marble等人,江湖人称“哈派”;反方辩友是耶鲁医学院的Philip Bondy等人,号称“耶派”。


哈、耶双方都是根正苗红、声名远赫的名门大派,云集了当时糖尿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围绕着“血糖接近正常能/不能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辩,却谁也不能说服谁。


无休止的争论让双方都非常疲惫、苦恼,到了1970年,终于有人建议说:“哥儿几位别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就让事实说话,通过前瞻性研究了结此事吧。”


“UGDP研究”就此拉开帷幕:科学家们对数百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他们有的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有的只服用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安慰剂。


没听说过这故事的朋友,我打赌你一定猜错了结果。


数年后的结论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药物(主要指的是第一代磺脲类药物D860)控制血糖的患者心血管病死率明显升高!


难道控制血糖对糖尿病患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经过认真、细致的总结和反思,研究者们终于认定:这个结论不可靠,因为该研究在设计、实施、统计等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


UGDP研究虽然失败,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误导了糖尿病的治疗,但它极大推动了循证医学概念的启蒙与完善,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研究失败,但科学家们纷纷表示情绪稳定:“这事儿没完,要干咱再干票大的,来个质量过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型研究。”


真相终于迎来大翻转。


1977年,糖尿病研究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牛津大学Robert Turner教授主持下,来自英联邦国家的5千多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其中,史称:“UKPDS研究”。


在历时十余年后,糖尿病研究历史上最重要、此后被无数论文反复引用的结论荣耀出炉:控制血糖能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


研究发现:通过降糖治疗,当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微血管病变下降37%、脑卒中下降12%、心肌梗死下降14%、糖尿病相关死亡率下降21%、总死亡率下降14%、全部并发症下降21%。


这一个个机械枯燥的数字,却如同一个个光芒四射的耀眼星辰,划破了糖尿病笼罩下的沉沉黑幕,让医生和患者看到了前方的那片灿烂星空。


好消息根本停不下来。


紧随其后的,是1983年由美国科学家针对千余名1型糖尿病患者开展的“DCCT研究”,十余年的随访结果表明:血糖维持正常可以阻止或延缓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使早期眼病、肾病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低76%。


UKPDS、DCCT两大里程碑意义的糖尿病研究,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控制血糖能否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世纪之辩,回答了关于糖尿病治疗的最核心问题,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Joslin医生被誉为现代糖尿病学奠基人。


对于“哈佛”、“耶鲁”两派科学家,我们也都要致以深深敬意,是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最终让科学的荣光示现人间。


结论已经得出,但故事远未结束。正当人们普遍接受强化降糖治疗对糖尿病的有益作用时,历史时针走到2008年,糖尿病学界再度风云变幻,令人大跌眼睛的研究结果相继出台、经典研究的部分结论遭到质疑,限于篇幅,这些咱们以后再说。


科普毕竟不是小说,为了避免让文章的悬念成为人们对疾病的顾虑,有必要先剧透结局:控制血糖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观点依然正确,但并非“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血糖越低越好”,血糖控制的目标从群体走向个体,糖尿病治疗走进崭新的个性化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