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一早收到鸡毛信:“一名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经过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钾砷,转为有毒的三钾砷,又称为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看完后;请不要吝啬,转寄给你的同学和亲友,现在很多饮料里都有维他命C。”
这是个老帖子了,但流毒甚广,属于“菠菜含铁量高”之类的常见谬误,最近《双食记》里的妻子就成功地利用鲜虾和维C谋害了不忠的丈夫。网上批驳的文章已经很多,大多都是转来转去,未审其源,同样存在“孰可信孰不可信”的疑虑,我所检索到觉得比较可靠的是一些专业机构的释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国家食品安全网做出过解释:“多种海产品,如虾、蟹、蛤、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一般情况下含量很小,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使这些动物体内砷的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虾体内所含砷的化学价是五价,一般情况下,五价砷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理论上讲,高剂量的维生素C(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和五价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我们常说的“砒霜”),当三价砷达到一定剂量时可导致人体中毒。专家介绍,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绿叶蔬菜,才是大剂量的摄入维生素C。如果经过加热烹调过程,食物中的维生素C还会大打折扣。因此,再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只要不超过上述的量是没有危险的。金属类元素容易沉积在海鲜的头部,所以尽量不要吃虾头。”
这样的解释还是比较含糊,相形之下,台湾卫生署的专业答复更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