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小衔接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培养

(2017-06-20 12:14:29)
标签:

杂谈

分类: 育儿路上---
http://s1/large/0022AaqBzy7c0RzwNmId4

       孩子入小学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转折,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活规律、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还有就是社会的要求与家庭的期望也都在发生变化。让一个六岁孩子面对这么多的变化,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心理年龄成熟,而不仅仅是生理年龄成熟,才有可能尽快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才会减少出现入学就厌学,上课管不住自己,磨蹭,不会听讲,不懂得遵守课堂纪律,理解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经常哭哭啼啼等这些常见的现象发生。
     要达到入学心理年龄成熟,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做准备:视知觉,听知觉,运动协调,知觉转换,数学、社会适应性。

之一 : 视知觉能力

1、空间知觉
       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拼音b.d p.q n.u等经常搞混。数学3、5、7会左右写反,“人”和“入”,“上”和“下”分不清,数学竖式对齐总出错等。
        进入小学以后,语文的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数学的书写、运算、对齐、图标,英语的字母认读、书写、拼写,这些都离不开空间关系。
         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训练有:走迷宫游戏,找路线、找对应、找相同等。

2、视觉辨别能力
       是指通过物体的颜色、形状、模式、大小、空间位置与光线明暗等物理属性,把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能力和求异能力。
      大多数孩子经过短时间的观察,能判断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差别,但对于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别的物体,有些孩子就区分不出来。视觉辨别能力较弱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辨别“b、p”、“d、q”、“t、f”等相似的拼音有困难。辨别汉字的形近字如“天”和“夫”,“田”和“由”等有困难。
经常会将数字6和9,2和5认反等。
        视觉辨别数字、字母、字词的能力,是阅读学习的基础,视觉辨别能力弱的孩子到了小学以后表现为阅读速度明显比同龄孩子慢,阅读理解水平也逐渐会与其他孩子拉开距离。
         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训练有:比如找小鸡和小鸭的异同,苹果和番茄的异同,两种花的异同等。

3、观察能力
      包括图形背景辨别能力(从整体中分离部分),视觉填充能力(比如看见长颈鹿的脖子能说出它是什么动物),视觉再认能力(比如照样子摆放物品)。
      小学老师教生字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字的边旁部首,观察字的结构特点,拆解笔画与笔顺。
       图形背景辨别能力弱的孩子,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整体中的某个部分,对一些信息视而不见,因而在字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
        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训练有:拼图游戏,在一个平面里数不同形状的图形,观察并欣赏图画,看带图画的地图认识简单的路线等。

之二:听知觉能力

1、听觉注意能力
      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上课时经常会走神发愣,对老师刚讲过的问题,一提问,就回答不出来。
      日常训练的方法有“漏数”游戏(听从1-10漏掉的数),听猜各种声音(如动物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我说你做”的游戏等。

2、听觉辨别能力
       听觉辨别能力弱的孩子表现为,在听老师说话时常常听差了,感觉好像听力存在问题,比如“我的眼睛在哪里?”听成“我的眼镜在哪里?”,“李子”听成“椅子”,“柿子”听成“狮子”,“白”听成“百”
“g”听成“d”“n”听成“|”

3、听觉记忆能力
      坐在同一个教室,有的孩子,几乎记住老师所有的知识点,而有的孩子只能答出部分,有的干脆一问三不知,这些表现就跟听觉记忆能力有关系。
      曰常训练的方法有:模仿拍打节奏,让孩子转述一句话给另外一个人,复述故事等。

4、听觉排序能力
       有的孩子尽管上课认真听讲,但是,让他复述的时候会丢三落四,或者前后顺序颠倒,或者内容重复,缺乏头绪。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平常可以进行一些相关训练,比如听一组数字复述,或者听一个小故事复述,复述故事训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5、听觉理解能力
       有的孩子上课也认真听讲,但是让他回答问题时却回答不上来,因为没有听懂老师的问题,有时需要老师再重复或者再讲解才能明白,这可能就与孩子的听觉理解能力有关。四岁以后的孩子,当他们对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有基本理解以后,家长可以经常为他们读故事,让他们理解故事中比较复杂的语言和结构。

6、听觉混合能力
       听觉混合能力稍弱的孩子在学习拼音时会遇到拼读障碍,只会读单个的声母、韵母,让他们拼读时就拼读不出来。比如单个“K”和“ang”会读,但不能拼读“Kang”。
        训练的方法有:练习组合发音,读绕口令等。

之三 : 协调能力

1、运动协调能力
      有的小学孩子学习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涉及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方面的能力不足。比如不会跳绳,体操动作不会,唱歌跑调,上课发言口吃,作业不整齐,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拿筷子)发展慢等。学校一直提倡孩子全面发展,这类孩子的运动缺陷可能会导致将来学业后劲不足,也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人曾经验性的总结说:生命在于运动。该动不动,上学必多动;学前任其活动,动够上学不动。其实,不仅如此,许多研究都证明,儿童在运动中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运动能力日常训练有:走(直线走、倒退走、跨障碍物)、跑、跳(包括立定跳,跳过物品,在规定的圆圈内跳),投掷,拍球,练习走平衡木,单脚站立,抛接物品等。

2、精细动作能力
      入小学以后有些孩子在学习写字时,会出现折断铅笔芯,笔尖搓破纸,运笔不自如,握笔方法掌握不好,姿势不正确,肌肉紧张,过紧或过松等现象。其实这些书写障碍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原因是孩子的精细动作协调性发育不好。六岁孩子精细动作应达到的指标有:能熟练使用筷子,会使用剪刀,能剪齐直线,会系鞋带,能协调地插上生日蜡烛,折纸时边能对齐,能用软硬粗细不同的绳线穿大小、形状不同的珠子或吸管,能用橡皮泥搓揉出形象,会连点成线等。对于这些方面能力较弱的孩子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这些活动方面给予孩子适当的训练。

3、左右半球协调能力
入小学的孩子中有一类现象,看上去挺聪明的孩子,但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有的语文差,有的数学差,有的动手能力差,或者是单科课出现差异,比如语文拼音好但识字有困难,有的识字快但书写有困难,有的口头表达好但写不出来,有的运算能力强,但做应用题费力,有的则恰恰相反,这些症状会让家长感到莫名奇妙。其实这些就跟孩子的左利脑和右利脑有关系。右利脑的孩子,在阅读、拼写、集中注意力、数学运算、写话、对事情的排序思维等方面会不太顺利。而左利脑的孩子,在学汉字,看图写话,记笔记,做应用题,逻辑思维等方面会显现出弱势。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功能定型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期,如果家长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左右利脑,在日常生活中多训练(这类的书籍和游戏介绍有很多),让孩子左右脑全面发展,对将来的学习会很有益。

之四 : 知觉转换能力

     入小学的孩子除了在动觉、视觉、听觉三方面需要独立发展外,还需要具备视、听、动觉功能互相转换的能力。

1、听转视动
      有些孩子在学习拼音时,能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倒背如流,但是当老师听写时却不能正确写出来。听转视动能力可以通过“认节奏”(敲击节奏,让孩子画下来),“画声音”(听动物的声音,让孩子画出动物),“听反话”(孩子作出与指令相反的动作),“萝卜蹲游戏”等这些练习来强化。

2、视转言语和动作
     有些孩子看书时津津有味,但被问及画面内容时却张口结舌,答不出来。这就需要把视觉收集的信息转换成言语和动作。这个语觉功能的敏感期是2~12岁,其中最敏感的年龄段是8岁以前,而这种转换功能是以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基础。
      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训练有:观察图画并有顺序的讲述画面主要内容;用动作比划看到的画面内容;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表情;描述所见到的事情;欣赏一段画面后讲故事。

3、动转视听
     有的孩子参与活动积极,也比较丰富,但是让他以书面形式表达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却缺乏想象,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清楚有条理的写下来。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日常训练有:“跟我学”(大人做一个动作,让孩子先说大人是怎么做的?即孩子看到以后想到的,再按照动作做一遍),“手隔布袋摸物”(物品是可以是通过触摸容易辨别的形状、动物、生活用品),“后背写数画线”(在孩子后背画直线、曲线、圆或三角,或者写1-9的数字,让孩子猜)等等。

之五 : 数学能力

1、点物数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会数数,但分不清先后顺序,或者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有的只会从1数起,不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开始。
        六岁孩子可以达到的水平为:能口头数1~100,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开始数,20以内的实物能点数并能说出实物的总数。
        孩子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遵循的规律为:口头背诵数数-按物点着数数-数后说出总数。每个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六岁孩子没有达到标准,可以按照上述的发展规律一步步来训练。

2、分类
      把有相同或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并在一起,比如袜子和手套,雨伞和雨靴,锁和钥匙,医生和听诊器等。分类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集合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实物或画面图形来归类。

3、对应关系
       一年级的应用题中有“妈妈买7个苹果5个梨,苹果比梨多几个?”通过苹果和梨的对应摆放图,还有一双筷子对应一只碗,筷子多几双的摆放图,时钟钟盘和吋间相对应的摆放图等等。这些都是对应关系,也需要孩子熟悉,可以在生活中和孩子用实物一起摆放。

4、比大小排序
     入小学前的孩子在排序上应该能够做到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颜色等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之六 :   适应能力

1、学习兴趣
      有些孩子可能会抱怨说上小学没有幼儿园好玩。孩子应该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孩子如果对上学有排斥的心理,家长要注意了解是因为周围语言环境影响,还是因为家长安排了各类课程辅导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家长可以给孩子看看入学的相关绘本,给孩子一定的积极的心理引导。

2、习惯和自理能力
      有些孩子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还迟到,有些孩子丢三落四,书和文具收不好,书包整理不了,有些孩子下课光顾着玩,上课再往厕所跑,有些孩子吃饭筷子用不好,不会收餐具……有调查显示,孩子幼小衔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理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因而也影响了学习。

3、控制言行
      有些孩子会乱发脾气,上课讲话,无故惹同学,说难听话等,这些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同学关系和适应度。当然,孩子还小,自控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7岁是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家长加以引导,在合理宣泄的基础上进行自控。

4、沟通交往
      有些孩子虽然在家里活泼好动,但来到新的环境会变得胆怯,或不知所措。如果孩子的交往能力较弱,在新的环境难交到新的朋友,会容易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兴趣也会下降。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
①语言能力(包括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掌握交往的技巧(比如懂礼貌、会合作、遵守游戏规则、愿分享、友好的肢体动作等);
③学会自我介绍,有点才艺(比如会讲故事、会跑会跳、会舞蹈、会唱歌等)。

5、回家七步曲
①放好书包换鞋子
②洗手喝水吃东西
③调整坐定先复习
④再做作业心有底
⑤检查对错需仔细
⑥明天学啥先预习
⑦收拾准备好欢喜
      上幼儿园大班,可以提前培养“回家七步曲”的良好习惯。做作业的环节可以换成是看书、或者做一件想做的事、玩一项想玩的玩具等,但无论做什么,最好能有始有终。

       家有幼小衔接的孩子,生理年龄已经到了入小学的年龄阶段,但是可以对照上述六项能力,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成熟度,在发展稍弱的能力方面,提前为孩子做一些训练准备。
       入小学以后,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提到的现象时,家长也千万不要着急,或者批评指责孩子,而应该找到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原因,从源头上来帮助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