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了经典绘本≠读到了经典

(2017-03-14 10:10:17)
分类: 关于绘本

某当又在搞活动了,群里的妈妈们激情四射,都在交流剁剁剁、买买买,即便是六个月的娃儿娘,也晒了两屏订单截图。

这个场景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也曾是一枚绘本爱好者,从孩子十个月开始接触到绘本,就开始了买买买的剁手路。虽说谈不上狂热,但凌晨抢券、整箱搬书的经历也不是没有过。陪孩子读了三四年之后,想法却慢慢改变了,绘本还真不是你买到手,就是读到经典那么简单。

拿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来说吧,几乎是所有绘本入门者的首选,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呢?

“我很奇怪,明明孩子一直都是我带,跟我的感情也很好,为什么他喜欢的不是《我妈妈》,而是《我爸爸》?”我听到有全职妈妈这样抱怨;“这是什么书啊,画得那么丑,还卖那么贵!”也听到过有奶奶这样的评价。“孩子挺喜欢,就是我自己没感觉哪儿好”更多爸爸妈妈是这样的结论。

那这两本书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捧着书却没有感受到一点儿经典的气息?

如果是小小孩读的话,实在建议朗读者注意一下这本书的节奏:“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爸爸真的很棒!……我爸爸真的很棒!……”没错儿,《我爸爸》用排比的句式、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既强壮又温柔的父亲的形象。而《我妈妈》更是用层层递进的句式展示了一个百变而真实的妈妈。

但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只感受语言的节奏就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探究图画中暗藏的玄机。

比如,爸爸赶跑大野狼时,躲在树后欢呼雀跃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比如,爸爸代替母牛跨过月亮那页背后的童谣;比如,坐在观众席上观看爸爸比赛的国王;比如,爸爸面对丰盛食物时,椅子露出的马脚,再比如,那些暗示着爸爸是我心中的太阳的标志……

一个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男士,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力量和温暖,天马行空的比喻刻画出一位可爱又逗趣的爸爸的形象,而最后的落脚,却定格在了情感的倾诉——如阳光一般将我们笼罩的父爱,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感动到?

《蚂蚁和西瓜》也算是占有率蛮高的经典绘本了,“细节多”是人人都知晓的事儿。但这样的绘本又如何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呢?我们从书名开始吧。

蚂蚁和西瓜。有多少人关注过把蚂蚁和西瓜扯在一起的原因?

如果忽略这个因果的话,那一定是跳过了扉页的细节——没错儿,绘本的每一页都可能埋了伏笔,有可能在封面、有可能在环衬,而这本书是在扉页——一家人捧着西瓜大快朵颐。所以,蚂蚁们会有机会发现一块被遗弃的西瓜,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那之后,满本书的细节都带着孩子观察到,总不会有错了吧?

其实也不然。有些时候,字少或无字的图画书更考验家长的功力。因为,我们的讲读中有没有思想作为主线才是真正的关键。比如,你要传达给孩子的是蚂蚁家族的生活气息?还是集体协作的合作意识?是小帽子的组织和领导力?还是小蚂蚁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能把一本书读到多厚,在于家长对这本书的研究有多透。

最后,来一本最考验家长的以亲子游戏互动为特色的游戏书《点点点》吧。虽然它也是绘本,但它却是绘本家族里最调皮捣蛋的那一个,一点儿都不按照套路出牌。如果你要用传统绘本的经验去解读,对不起,你错过的,就不仅仅是经典了。

按一按会变多,摸一摸会变色,摇一摇就乱套,吹一吹就飘走……全书只用了红黄蓝三原色,只有一种圆点点的形象,这本游戏书却从头到尾充满了魔力和活力。

什么?你没有感受到魔力?那你一定是技术不到位,把魔术背后的秘密抖搂出来了:“按一按这个点,然后翻到下一页。”

来试试这个:“按一按这个点,然后闭上眼睛。你发现了什么?”

大名鼎鼎的杜莱创作的游戏书可不止是这一本,而这一本的玩法也远不止这一种,买到手的书不过是一张地图,能不能给孩子快乐和奇妙的旅程,起决定作用的可是领读者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绘本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玩伴,但绘本绝对不是买回经典就可以读到经典那么简单,读中有赏、赏中有读才是绘本最大的特点。

绘本故事的讲读没有固化的规范和知指导,带有很大的自主性。讲什么,怎么讲,不仅取决于绘本的品质与特点,也受限于孩子的年龄及接受程度。

所以,妈妈们在激情剁剁剁的时候,也去挑几本家长的指导用书吧。别让经典的绘本因为你的无知而黯淡无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