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它 |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
嫩日催青出冻荄,
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
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风俗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
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zhì)负冰。
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立春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
古时立春要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
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清代立春仪式已成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嘉录》: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一、民间“鞭春”“打春”习俗
农民耕田离不开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汉族和白族立春主要习俗。历代封建统治者立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生病。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二、送春
民间艺人立春时制作许多小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有的地方在墙上贴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女孩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晋东南的女孩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三、迎春
运城地区娘家要接回新嫁女,称为“迎春”。
四、咬春
“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最早的记载咬春是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防病又有迎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立春养生
立春在养生上主要是护肝。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时,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注重养阴,可以多选用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食物。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因此,早春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时期,特别是孩子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天道轮回。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四季自立春始,生机由此萌发,处处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