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育儿路上--- |
"孩子的画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本以孩子的画画作品以及家长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一些例子为主的一本书。里面有相关专家的分析和建议,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画画里面蕴藏的秘密。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停留在孩子"画得好不好,像不像"这个话题上,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甚至很多家长对孩子们的乱涂乱画感到茫然。事实又是如何呢?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画画的表面,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那么孩子们为什么要那样画呢?举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吧!有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以"一家人"为主题的图画,"画上主要是妈妈牵着她的手,而爸爸则被她画到了她们的后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妈妈是和她的关系最亲密的,而爸爸则可能是工作的原因,对她的接触没有妈妈那么多。这个小女孩的妈妈是个孕妇,小女孩是知道的,可是她却没把大肚子的妈妈画进去,于是,妈妈告诉她,这一家人里还有一个妹妹,但是每次小女孩一听到妈妈说这个就甩门而出。为此她的妈妈感到非常不解。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她的画就告诉了我们,她不想要有妹妹。再后来,小女孩的画上出现了一个小妹妹,但是这个小妹妹和爸爸的距离比较近。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画就是她们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她们会把自己所要表达的都藏在画里面,并不是一昧的乱涂乱画,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每一张画都有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每一笔也都有他们的意义。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的画画,不要用我们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画。还有一个例子,书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在和小朋友们很开心的玩完滑梯之后,回家画了一张他在滑滑梯的图,我们光从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中是没法知道他画的是什么的,但问他的时候,他会很乐意的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什么。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孩子的画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他有他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不要去否认孩子的画,更不要用成人的观点来要求他们。
另外,孩子的画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线条、点要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所表现的色彩也是有原因的,这些与孩子所接触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画一般都和他们的经历密切相关。
也许我们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用心去观察,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画和孩子多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孩子。用心去聆听,我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沃尔夫冈·格吕齐格尔在《孩子们的涂鸦、素描和绘画》这本书中,对成人们的一些表现进行了分析。
我们很多成人面对孩子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会对孩子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有时候还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我们根本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经常不接受孩子真正的画。甚至一些家长当看到孩子画出让人无法理解的画时总是表现得非常失望。如果孩子画不出来还替他们着急,去帮他们画几笔,其实这种举动阻碍了孩子对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
有一部分家长则与此相反,他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但他们也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或许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关心。专家的建议便是要成人亲自画画。通过自己画画,让成年人明白儿童的画及其意义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美是不同的。儿童的画是在表达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和内在。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紧密相关,这种发展是成为有生活能力的人和发展完整人格的前提。
面对孩子的涂鸦时期和涂鸦成果,我们可能会疑惑,孩子为什么喜欢涂鸦?涂鸦的意义何在?
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极其严密。
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把内心的经历可视化。
苏黎世创造性培养处绘画工作室曾将绘画发展过程中涂鸦的意义比做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认为涂鸦的阶段是绝对必需的。
格吕齐格尔则把涂鸦形象地比做“乳牙”期,需要我们对它呵护备至,是因为它是我们长好恒牙的前提。
其实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中已经产生了儿童日后画画的基本形状,在大约1岁半的儿童那里我们能找到涂鸦的原型,这是无造型的基本形状,借助于这个基础,孩子们以后画画才会得心应手。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会产生第一张像样的儿童画。
儿童画与儿童的心理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需要我们先了解儿童的心理形成。
马勒尔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并不同步。生理发展的过程是可见的、清晰的,而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内在的、缓慢的。但心理发展的过程却是脱离和个性形成的过程。“脱离过程”是指孩子从与母亲亲密无间的关系中逐渐独立出来;“个性形成过程”是指内心的发展,通过这种发展形成儿童独特的个性。这是两个互补的发展过程,“个性形成”过程也被称为“破茧成蝶”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共生阶段”,即孩子和母亲的亲密阶段,后来才逐渐过渡为心理的发展过程。
马丁·道纳斯认为,婴儿实际开始心理发展过程的时间比马勒尔所说的还要早,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些能力发展得更早。比如,能够更早地感知环境和环境的变化,能够更早地与外界互动,能够更早地和母亲拉开距离并完成“破茧而出”的过程。
巴赫曼则从艺术创造的层面上研究了画画儿童“破茧而出”的过程。她发现,孩子们第一次涂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达很多内容了,有时候是表达当时的身心状态,有时候是对过去的回忆——出生之前、婴儿时期,或者幼儿时期的回忆。埃格尔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她认为,对于2—4岁的儿童来说,回忆过去在他们的表达内容中占有重要位置。
孩子在画画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需要。他画出来的内容与实际事物并不相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来绘画。在画画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种情况的宝宝,他边说边画,有时会激动的大叫一声或干脆站起来画,但看他画的内容,又实在无法与他自己所描述的联系起来,好多成年人会觉得这孩子是在胡言乱语。这种以想象为基础进行的绘画常常还会发生“骤变”,本来画得很好了,孩子突然会用笔把之前的成果全部涂掉,再继续画下一个物体,我们可能会为孩子感到可惜,但是当我们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应该释怀,不去干涉他,默默的在一旁就行了。
对儿童绘画语言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形状,而是孩子们在涂鸦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那些形状。孩子们不是在临摹,而是在创造,他们创造的内容远远大于临摹的内容。孩子画画的出发点并不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孩子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对他们的创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将意义赋予所画的对象,而且这个意义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赋予的,孩子们对现实进行“翻译”,而不是“复制”。他们只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并试着通过画画这个手段将周围的环境形象化。
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后,面对孩子们在画画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奇怪的现象,我们便可以轻松的去解读和应对了。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诉说自己的特殊需要,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领悟,我们便会理解孩子那小小的但却非富多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