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我和《启航报》那点事

(2009-05-12 19:21: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大学

 

 

在《启航报》呆了三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许算是短暂;但对于大学四年来讲,这几乎成了全部。从编辑做到副主编再到主编,我像疼爱一个孩子那样去呵护她。如今就要离开了,我心里的不舍与不安不停地搅扰着。

说起来我与她的确有一段渊源。

我还记得大一刚入学的秋天,两周的军训。虽进了九月,太阳还是烤的人焦虑。某一天,几个人来采访。那时候,我和寒站在第二、三排的第四列,前面的人站着休息,我们靠近路边,就径直坐下了。就是那个时候,徐展姐姐穿着一身嫩绿的夏装出现在我们面前,一边聊天,一边迅速的记录着。我从那时候开始就对她有些崇拜,对这份工作有些向往。

学生会的新生见面会上,我认识了周头儿,一个看起来憨厚踏实的人,我那时就觉得,办报纸的人就的是这个形象。可爱的徐展姐姐和帅气的张鹏学长那时候是副主编。各部门的介绍完毕,我就一心想着要进《启航报》做编辑。我热爱文字,于是对她一“闻”如故。

过几天,军训休息的空当,大家都在填写学生会各部的报名表,我找了半天才在最后一页看到《启航报》的。其他部门全部是打印的,除了《启航报》。那是张手工制作的表,确切来说,就只是一张纸,只在上面写了个《启航报》的。但这并不能阻碍什么,减退什么。我是心存着满满的敬意和无限的憧憬在那张手工制作的单子上填下我的名字。

要说到后来,我也填了宣传部的表,完全是我害怕自己不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真正成为一名编辑的惴惴不安。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对于一些设计性的东西,我还算是有些天赋的。我尤其对色彩还算敏感。

军训结束后的一个周六,学生会各部门正式纳新。我一进门就找《启航报》,那时貌似周头儿跟前门可罗雀。我过去填完表之后,和他聊了一会儿。他人很幽默。我跟着同学四处看的时候,没有想要报其他部门的想法。要说当时也想试试剧团的演员的,只是怕自己到时候会怯场,坏了大家的戏。其实现在想想那也许是种锻炼,或者什么。可是如果进了剧团,兴许就与《启航报》无缘了。逻辑学上说,这叫“反事实假设”。

反正后来上《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的时候,我接到宣传部的消息,具体忘了怎么说的,大意是,我们宣传部不要你,你还是进《启航报》吧。于是,我如愿以偿的进了《启航报》。

那时候编辑一共是四个人,晓林、玉景、彦丽。周头儿还跟我们开玩笑说,没准以后咱编辑部就成红色娘子军了。

我开始什么都不会,约稿、审稿、校稿、排版,打字慢的也像蜗牛。周头儿每月开一次会,审稿、聊天以及布置工作。《启航报》每月一期,所以在编辑部的工作相对来说很轻松。每月的报纸出的整齐而规律。每次拿到散着油墨香气的报纸,我都激动不已。送报纸的时候也尤其开心。

记得第一次送报纸,在经管学院的团委,受了一次打击。我把报纸放离门口最近的那张桌子上的时候,说,“你好,外国语学院报纸。”一个女生玩着手机爱答不理的喷着鼻气,“哼,这也叫报纸?”我是个小气的人,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那时候的气氛与委屈。回去之后我跟周头儿诉苦,后来我便不再发放各团委的报纸,只负责行政楼那边。于是我第一次走进行政楼,第一次踏进校团委、学生处、组织部、宣传部的门。我每次送报纸,还是说“你好,外国语学院报纸”,那些领导都会笑着回答我,“幸苦了”或者“谢谢你啊”。时间长了,我再去送,有的领导也有了印象,就会随口问,“这份报纸是你们自己编的?”“你叫什么名字?”之类的。与会随便聊两句。我于是形成了一套“学问与道德”理论:越是学识深的人越是道德高尚、平易近人。可能这些机会大多数人在大学四年里都不曾有,也不屑有,可对于我来说,那是财富。在那栋楼上跑了两年,我渐渐熟悉各层的办公室。有一次在电梯里遇见一个留学生,问我学生处在哪儿,我就很轻松指给他了。

第一年,我知道了报纸从策划到编排、印刷再到发放的每个流程。

第一年结束也就意味着编辑部的重组,有人要离开,有新成员要加入。张鹏学长成为主编,我和晓林副主编。军训结束后开始纳新。印象很深刻,去了十四号楼的双号,07级报名的很多,但都是女生。于是编辑部像红色娘子军发展的趋势更进一步。我那时候对王晗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我们几乎在现场就能达成一致意见,要直接决定留下她的,只是后来知道了校记者团那边选中了她,在校记者团那边发展空间大,锻炼的机会也多,才忍痛割爱了。认识刘莹也很有意思。我和张鹏学长直接去了她们的自习室,在门口就聊了起来,我发现我们共同喜欢几米,喜欢文学,她谈到川端康成的时候神采奕奕。于是,我力荐她。晓林推荐芳霖,那天晚上,好多人一起聊的时候,我只顾和王晗说话,没注意到她。面试的时候,我才发现,芳霖是那种适合顶大事的人,谈吐间就有种大气,文章也是,不落俗套。那时候对赵冰印象也很深,只是她进了英协,同时选两个部门可能工作会太忙,影响学习。艳艳也是我们一致通过的,踏实肯干。我们问起会不会写新闻时,我还记得当时她说的那句话“我可以学!”坚定而诚恳。

最后,我们的编辑就只有三个人:刘莹、焦芳霖、常艳艳,这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这一年因该是最轻松的,报纸一共也没有出几期。后来大家都喊“你们报纸还出不出了?”其实报纸是出了,只是在印刷环节有些问题罢了。

到了大三,晓林要忙着考日语一级,我于是顺理成章得当上了《启航报》的主编。刘莹继续留下来,芳霖当了学生会的副主席。王晗是被我从校记者团那边挖过来的。这一年我才真正体会到做一份报纸的不易。尤其在军训期间,两周,出了四期,体重轻了六七斤。我们仨几乎天天跑新闻、拍照片、收稿子,隔两天就要排版、印刷。很累但很开心。周头儿发校内留言说,看到你们出的《军训快递》了,很不错。我觉得来自老主编的这份肯定有这很重的份量。杜老师也说学校那边反应不错。自己正式主持办的第一次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很高兴。

在军训采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08级的很多同学。我和陶萍算是最戏剧化的了。那天采访的时候,她带大家唱军歌,我就给她拍了很多特写。后来在学生会于新生见面会上提到她,后来她就联系我了。只是一直忙得没有整段的时间来请她过来玩。

正式纳新的时候也是人才济济,最后经过审稿、面试和与各部门协调选中了单荷君、钟艳敏、刘超、徐晓峰四个人。这一年的报纸出的也够及时,和王晗、刘莹一起商量每期的主题,具体情况,后几期的排版也渐渐交给她们来做,是希望她们能好好锻炼一下,将来她们来做这份报纸的的时候也能做得更好。

今年3月18号到4月19号办了一场全校范围的征文,总体来说非常成功,收到了92份稿子,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和刘莹、王晗把每篇文章编号,然后整理出一份总的作者信息表。打印出供评选的稿子全部是匿名的。我负责保存作者信息表,于是不参与评选活动。保证公平性。这次征文得到了很多好评。但成功总是建立在很多烦恼之上,而且这些烦恼总是隐藏在光环之后,不为人知的。

我从一开始就说,我想疼爱一个孩子那样去呵护她。是因为第38期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后来我就一直觉得很难受,大哭了一场才算好了许多。那时我才体会到我有多爱她。

这期报纸本应该是4月15日的,正是我认识实习的时候。可是因为有征文就暂时推迟了。于是,我回来之后还没有开始选稿、定主题。我忙着写实习报告,还因为前一段时间生病,要补一些功课,很忙,就全部交给她们来做。我偷懒了,又没有交代清楚,于是,报纸出来之后,发现,15号的报纸,新闻全是15号以后的。中缝的字体弄错了,版排的很不整齐。是我太懒了,她们以前也没有独立做过,我也没有认真看就直接印出来了。那时候已经5月5号了。等到我拿到那两百份报纸的时候,就想哭了。我本来想重新印,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教训,也为了赶时间,就决定把这期报纸就这么发出去了。发完我就后悔了,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可是,我把她做成这样就发出去实在是太不负责了。

后来我想着就一直郁郁寡欢,后来,那天晚上我就忍不住哭了。我都办了三年了,快离开了,却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我没有多少机会再来细细的想怎么来办报,怎么来定主题,怎么协调各版块大小,怎么安排约稿之类的了。

那天我发了一个校内状态:我不高兴,而且很不高兴……我哭了。我三哥说我还是没长大,我想,我的确是还没长大,还会犯错,还会像个孩子似的为自己的错误哭鼻子。

三年了,我与《启航报》的感情恐怕只有很少人能真正的理解。这份报纸也许在很多人眼里都很不值一提,都很没有价值。我也曾想着给她换个名字。那是因为她还很年轻,我们也还太年轻。现在,通过全校范围的征稿,大家也在慢慢的认识着她。我相信,只要外院人能一直把她办下去,她总有发光的一天。

我与《启航报》相处的三年,我渐渐觉得自己未来也许会成为一个编辑,天天与文字打交道,过充满油墨与文字香气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