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芪白粉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2012-02-13 08:39:12)
标签:

黄芪病害

黄芪白粉病

黄芪病虫害

教育

分类: 了解黄芪

黄芪分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中医有“十药八芪”之说,可谓用途广泛。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

    野生黄芪相对种植黄芪生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也强。人工种植的黄芪在整个生长期间会一直受病虫害的危险。而白粉病尤为严重。

1、症状:黄芪白粉病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秆等部位,整株布满白粉,到秋天黄芪田发病率达100%。

2、病原菌: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为椭圆形,无色,有短柄。

3、发生特点: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严重,普遍率及严重度均达10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田间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发病,是该病发生的特点。

4、黄芪白粉病发生并流行与温度关系不密切。黄芪白粉病菌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在河北省5月-11月份温度均在这一范围内,所以二年黄芪田从5月中、下旬便开始发病,一年生黄芪田6月中旬开始发病,直到11月份均有白粉病菌在田间再传播流行。

5、田间调查发现,黄芪白粉病除为害黄芪外,还为害防风(伞形科)、沙菀子(豆科)、金盏菊、签草、苦参、黑故子、紫菀(菊科)。

6、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烧毁残株落叶 ,减少越冬菌源。根据黄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完黄芪以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药剂防治;黄芪白粉病发生期较长,6月——10月份防治黄芪白粉病为最佳时期。在发病初期、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用25%粉锈宁WP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调查发现,粉锈宁的药效期长达1个月左右,粉锈宁对白粉病有铲除作用,是防治黄芪白粉病的理想农药。另外,可用甲托70%WP、70%代森锰锌WP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