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历时十三年(1862年—1874年)。载淳是清文宗奕詝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之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清文宗奕詝临终托孤责成顾命八大臣辅佐六岁的载淳继承帝位。载淳即位后拟定明年改元“祺祥”。但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等人于当年十一月发动了辛酉政变,废止了原顾命八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改用大学士周祖培提议的“同治”年号。“同治”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也可理解为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还包含有同于顺治之含义。于是颁旨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并命停铸“祺祥”年号钱,改铸“同治”年号钱。所以尽管清廷曾提前铸制了“祺祥”年号的祭祀大钱、镇库大钱和行用钱为改元做准备,但历史上“祺祥”年号却一天也没有使用过。辛酉政变后,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携载淳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十二年(1873年),载淳亲政,但仍难摆脱慈禧太后的干预。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染天花去世,年仅19岁。同治年间,京师宝泉、宝源两局和地方钱局都铸有小平制钱和当十大钱。
由于清朝祭祀大钱并未大量流出,目前尚未见到同治年号的祭祀大钱。只见到两种“同治通宝”镇库大钱。下面首先介绍一种最小等级的“同治通宝”镇库大钱。该钱直径71.8毫米,寛缘细郭狭穿形制。面文“同治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雄浑凝重;背文仍为有清以来沿袭下来的楷书对读的“大清镇库”四字。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十二生肖纹,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辽“会同通宝”祭祀大钱,清朝历代曾多次使用。钱币外郭上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图形依次排开,代表了以十二地支为记年周期而界定的人的属相。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动物崇拜有关。古人将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用十二地支表示。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为一岁。而月亮的十二次盈亏周期也正好一岁。十二地支配属生肖,象征着天道运行周而复始、自然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将其铸于镇库大钱上,则寄托了千秋万代帝业永续,子子孙孙传承不断的美好愿望。
笔者集藏的“同治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十二生肖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1.0毫米,外郭宽13.5毫米,厚5.5毫米,重151.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