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历时十三年(1723年—1735)。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在北京逝世,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元“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改善秘密立储办法,促使皇位继承制度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用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在经济方面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朝乾夕惕,其一系列社会改革保证了康乾盛世的持续推进。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终年58岁。雍正年间铸有楷书对读的“雍正通宝”小平和折二两等钱币,钱背满文纪局。
由于清朝祭祀大钱并未大量流出,目前只见一种第二等级的圆形穿孔“雍正通宝”祭祀大钱。这种方形穿郭圆形穿孔的钱币俗称“金口未开”,应为前期样钱。有泉友误认为这种钱币是手工雕刻的雕母,实为误判。这种形制的祭祀大钱元代就已经出现,这些钱币无论从铸造工艺看还是从表面痕迹看都与其他方孔皇家大钱没有差别。笔者所藏圆孔“咸丰重宝”祭祀大钱直径达145毫米,如此体量的大钱能用失蜡法铸制,根本没有必要费工费时人工雕凿。所以这种大钱亦为用失蜡法铸制无疑。
这枚“雍正通宝”大钱直径96.2毫米,外郭较一般大钱稍窄。面文“雍正通”四字楷书对读,书法端庄工整,与行用钱笔法雷同,饶具宋楷风韵。钱背围绕穿孔铸龙飞凤舞图形,这种图样之前曾见于张献忠所铸“西王赏功”祭祀大钱。穿右一条飞舞盘旋的巨龙从天而降,穿左一只凤鸟展翅凌空飞来,穿孔上下另有两个火焰缭绕的宝珠。这种钱背铸龙凤图形的祭祀大钱,应为册封皇后时祭告天地祖宗的铸币。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七组漫天祥云纹,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唐朝“乾元重宝”祭祀大钱。每组纹饰皆由五朵形态各异的祥云组成:有状如如意的如意云纹,有云尾随风飘逸颇具动感的朵云纹,还有扶摇直上的大朵云团纹。七组纹饰连绵不断,呈现出一派祥云漫天、瑞气千条的太平气象。云纹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纹样之一,在早期的彩陶器、青铜器上云气纹、卷云纹、云雷纹等都已经成为重要装饰纹样。云纹既包含了古人对苍天云霭的敬畏之情,也表达出古人对发展变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赋予云纹以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升腾向上、幸福喜庆等美好寓意。后来伴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云纹又增添了宗教色彩。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龙飞凤舞图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8.8毫米,重425.0克

笔者集藏的“咸丰重宝”背龙飞凤舞图大钱,直径145毫米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无尽洪福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2.2毫米,外郭宽15.5毫米,厚8.6毫米,重400.1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背上月下星外郭云龙变幻纹大钱,直径73.0毫米,穿宽8.0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7毫米,重150.2克

神泉圣宝泉友集藏的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背上月下星外郭莲花枝蔓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郭宽15.2毫米,穿径10.8毫米,外郭宽11.6毫米,厚5.5毫米,重143.0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背上月下星外郭萨满祖神像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0.8毫米,厚5.0毫米,重132.66克

晋泉台泉友集藏的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背上月下星外郭莲花藤蔓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0.8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1毫米,重1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