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是指清初所封的三位汉族藩王,包括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原为明朝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归降清朝,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后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进攻南明政权,功勋卓著。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并处死南明永历帝,晋封亲王。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为明朝将领,后降于努尔哈赤,编入汉军正黄旗。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顺治六年(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其子耿继茂袭爵,顺治十七(1660)移镇福建。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去世,其长子耿精忠袭封靖南王。尚可喜原来也是明朝将领,后归顺后金,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六年(1649年)被封为“平南王”,后平定并镇守广东达26年之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帝借机诏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吴三桂不服清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了“三藩之乱”,改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周王”元年。耿精忠在福州响应,蓄发易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举兵攻占江西、浙江、安徽多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被清军击败投降。由于尚可喜坚拒叛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其子尚之信夺权造反,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在被软禁中去世。当年十二月尚之信又悔罪降清,清廷令其袭封平南亲王,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当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改明年为“洪化”元年。吴三桂死后,新君年幼、内部倾轧,军心涣散。在清军的攻击下吴军全线溃退。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吴世璠逃往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昆明城被攻破,吴世璠自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耿精忠、尚之信二人也都被康熙帝处死。
无论国号钱还是年号钱都是大一统政权的标志,按规制藩王是不能铸制和发行钱币的。但三藩中吴周政权、耿精忠政权都自行铸造和发行了钱币,这实质也是反清自立的举措。先是吴三桂改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周王”元年时铸行了楷书对读的“利用通宝”钱,小平钱光背、纪地或纪值一厘,折二、折五、折十钱钱背分纪二厘、五厘和壹分。其后又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登基称帝建元昭武时再铸“昭武通宝”钱,有小平钱和折十大钱,钱文楷、篆两体,皆为对读。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后也曾铸楷书对读的“洪化通宝”小平钱,有光背、背户、背工、背一厘等版别。耿精忠起兵反清后也曾铸楷书对读的“裕民通宝”钱,小平钱有光背、背“一分”,折十大钱有背“壹钱”、背“浙一钱”等版别。过去钱谱多将三藩铸币附于明朝钱币之后,其实是不恰当的。三藩是清朝封的藩王,其铸币也都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撤藩之后,所以理应将其列为清朝铸币。特别是考证历代皇家大钱,涉及到钱币上纹饰出现时间的早晚,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
与上述三藩所铸行用钱相对应,目前皆有见相同名称的祭祀大钱。吴三桂造反之初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自称周王而没有立即登基称帝,实际上是在试探以观各方的反应。其所铸“利用通宝”钱的名称也带有暂时过度的意味。但吴三桂反复将六龙飞天阴刻纹饰铸于祭祀大钱上,已经暴露了他企图一飞冲天的野心。所以从铸制“利用通宝”祭祀大钱开始,吴三桂就已经将自己推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之前的举动都是在为登基称帝做铺垫。与史实吻合的祭祀大钱是最直接的实物证据。所见几种外郭铸阴刻纹饰的“利用通宝”面文皆为端庄工整的字体,但从书写细节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利”字起首一撇倾斜角度较大、距下面一横较近,“通”字为“一点通”、“甬”字三角字头;另一种“利”字一撇角度平缓、距下面一横较远,“通”字为“两点通”、“甬”字方头。另见一种外郭狭窄、穿郭略宽、穿孔狭小通体都不加铸阴刻纹饰的“利用通宝”大钱,面文书法与上述大钱风格迥异。前者字体端庄规整,而这枚钱币钱文字体更显凝练生动。按历朝惯例,这种书法凝练生动且不加铸阴刻纹饰的大钱是为祭祀祖宗的大钱,刻意形成不同特征就是为了与前面介绍的祭祀天地的大钱相区别。但这枚钱币是用翻砂法铸制,应为正式采用失蜡法铸币前期形成的试铸样钱。“利用通宝”祭祀大钱沿用了明朝祭祀大钱的制式,钱背穿上所铸骏马图、祥云纹等样式均见于明朝祭祀大钱。另有钱背纪值“十分”二字者,是为折银十分之意,是与“利用通宝”背“一分”等行用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这种钱背样式也是沿袭了南明政权所铸“永历通宝”大钱的制式。
与行用钱一样,“昭武通宝”祭祀大钱也有篆、楷两体面文的钱币。钱背仍然沿袭了明朝制式。一种穿上铸月孕星标记,穿下铸北斗七星图样,北斗星所在的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与人间帝王的居所相对应,当为吴三桂登基称帝而铸。还有两种钱背铸龙凤朝阳图样的大钱,则应为吴三桂登基时为册封其妻张氏为皇后而铸。另见背穿上骏马图、背穿上月孕星、背四月孕四星等钱背样式皆为明朝旧制。钱背篆书上“拾”下“分”者亦为纪值折银十分之意,其实所纪亦为虚值,表示价值不菲。钱背在穿上铸一楷书“工”字者,意为工部宝源局铸币。钱背以“户”、“工”两字纪局源于张献忠大西政权铸币。“昭武通宝”祭祀大钱外郭上多次出现六组神秘精灵阴刻纹饰,这种纹样较早曾见于辽朝所铸的“天庆元宝”祭祀大钱,但此后朝代未见使用,直到南明铸“弘光通宝”祭祀大钱才再次出现,说明其并不具备普遍意义。笔者认为这种奇形怪状、虚实相生、虚无缥缈的纹样或与契丹信奉的萨满教有关。南明和吴三桂政权再次将其铸于祭祀大钱上,或与云贵一带苗族等少数民族也信奉萨满教有关。
“洪化通宝”祭祀大钱与行用钱一样皆为楷书对读钱币,书法端庄疏朗。所见三种“洪化通宝”祭祀大钱,有两种都在钱背穿上加铸了骏马图,虽然是沿袭明朝的铸币制式,彰显以武安邦的治国方略,但对吴周政权尤为重要,武装力量是其赖以生存的唯一倚仗。另一种钱背在穿上铸一楷书“拾”字纪值,但并非折十之意而是与“昭武通宝”背“拾分”祭祀大钱一样皆为折银十分之意。“洪化通宝”小平行用钱有钱背铸“一厘”者,应为折银“一厘”。这种祭祀大钱即为与其相对应的同一系列铸币。
耿精忠所铸“裕民通宝”祭祀大钱面文楷书对读,书法刚健豪放。所见两种祭祀大钱钱背皆铸四月孕四星标记,一枚外郭铸十八组勾连藤蔓纹,另一枚外郭铸六组互缠藤蔓纹。两种外郭纹饰及含义都有共同之处,从中也可以看出耿精忠政权期盼各方势力团结一致抗击满清的迫切心愿。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利用通宝”背骏马图外郭六龙飞天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3米,外郭宽11.8,厚5.5毫米,重136.4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利用通宝”背穿上祥云外郭六龙飞天纹大钱,直径72.6毫米,穿宽11.2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6.0毫米,重149.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利用通宝”背“十分”外郭花蔓化福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1毫米,外郭宽11.0毫米,厚5.5毫米,重133.0克
古泉园丁泉友集藏的“利用通宝”背“十分”窄缘狭穿大钱,直径71.0毫米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月孕星及北斗七星外郭福寿延年纹大钱,直径96.3毫米,穿宽14.5毫米,外郭宽15.5毫米,厚9.0毫米,重416.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龙凤朝阳图外郭福寿延年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0.5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4毫米,重137.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龙凤朝阳图面郭神秘精灵纹背郭蝙蝠双桃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0.5毫米,外郭宽12.2毫米,厚5.6毫米,重151.5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2.6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5毫米,厚5.7毫米,重144.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右“拾”左“分”外郭神秘精灵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2.2毫米,厚5.5毫米,重138.2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右“拾”左“分”外郭八方降福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1.9毫米,厚5.5毫米,重135.4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背穿上月孕星窄缘细郭广穿大钱,直径96.8毫米,穿宽22.2毫米,外郭宽8.0毫米,厚9.0毫米,重350.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楷书背四月孕四星外郭花蔓化福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9毫米,外郭宽12.0毫米,厚5.7毫米,重142.3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昭武通宝”楷书背穿上“工”外郭飞龙卷草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4毫米,重132.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洪化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莲花卷草纹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3.1米,外郭宽12.5,厚5.7毫米,重142.1克
天马泉友集藏的“洪化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十福天降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3.6毫米,外郭宽11.9毫米,厚6.2毫米,重141.3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洪化通宝”背穿上“拾”外郭菊花菊叶纹大钱,直径72.4毫米,穿宽11.5毫米,外郭宽11.5,厚5.4毫米,重129.0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裕民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勾连藤蔓纹大钱,直径72.4毫米,穿宽11.5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6毫米,重139.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裕民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互缠藤蔓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1.1毫米,外郭宽11.9毫米,厚5.5毫米,重13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