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祸乱、风起云涌——农民起义领袖孙可望称东平王铸币01
“兴朝通宝”背上“文”及嘉禾图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
“兴朝通宝”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在贵州称东平王时铸币。大西大顺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大举入川,张献忠战死在川西凤鸣山,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一路攻克遵义、贵阳,进据云南。清杨陆荣《三藩记事本末》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可望自称东平王,既至黔,设官铸钱。”《明史•杨畏知传》也有关于“兴朝通宝”钱的记载:“永明王已称号于肇庆,而诏令不至。前御史临安任僎议尊可望为国主,以干支纪年,铸兴朝通宝钱。”说的是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但与孙可望部尚无联系。孙可望自称国主,铸制了“兴朝通宝”钱。但《明史》所记当时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所以认为“兴朝通宝”是年号钱似不确切。后孙可望率部归附南明政权,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封孙可望为秦王。“兴朝通宝”钱即当铸于孙可望称东平王之后至归附南明之前这段时间。该钱为楷书对读钱币,有背穿下铸“工”字的小平钱和钱背竖书“五厘”、“壹分”的大型钱币。
与行用钱相对应,目前亦见多种“兴朝通宝”祭祀大钱。下面是一种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72.6毫米。寛缘细郭、穿孔狭小。面文“兴朝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凝重丰满。钱背沿袭明朝制式在穿上铸一“文”字,另于穿孔两侧及穿下铸嘉禾图,意为以文治国、重视农桑。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三组繁华聚福纹,这种纹样是明太祖朱元璋铸“洪武通宝”祭祀大钱时用唐朝祭祀大钱上的对开牡丹纹改制而成的新纹样。新纹样将繁花似锦的原纹样改造成了繁花簇拥蝙蝠的形式,在原有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吉祥富贵等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福从中来的新寓意。这种纹样不但被明朝历代多次使用,在张献忠所铸“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上也曾反复再现。后世热衷使用这种纹样,意在借用纹样本身的吉祥寓意,像朱元璋一样开创一番宏图伟业。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兴朝通宝”背穿上“文”及嘉禾图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2.6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5毫米,厚5.7毫米,重158.0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