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盈泉
北国盈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2,618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2022-10-31 17:07:05)
标签:

收藏

古钱币

失蜡法铸币

祭祀大钱

大中通宝

分类: 一孔之见

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太祖朱元璋元末明初铸“大中通宝”钱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大中通宝”是朱元璋在元末明初时期铸币。《明史·食货志》载:“太祖初置宝源局於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及平陈友谅,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钱大小五等钱式。”明朝学者徐学聚《国朝典汇》中也有上述记载,而且明确记载铸钱时间为辛丑年七月。据此,钱币学家将“大中通宝”的始铸时间定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而朱元璋平定陈友谅,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的事。与遗存实物相对照,江西省货泉局所颁“大中通宝”五等钱式应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五种钱币,均为光背钱。与行用钱相对应,目前亦见多种“大中通宝”祭祀大钱。那么,祭祀大钱又是什么时间开始铸制的呢?
   在应天府置宝源局江西行省置货泉局这一历程,朱元璋的身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部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小明王再加朱元璋为仪同三司、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这一时期铸钱,虽然打着“与历代钱兼行”、解决流通领域中货币不足问题的旗号,实际上还具有更加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封建社会有权铸行钱币往往都是独立政权的象征。辽宋以降,历朝所铸不是年号钱就是国号钱。“大中通宝”是什么钱?明末清初的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曾说到“大中通宝”钱名的由来:“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意思是说朱元璋本想用“大中”作为国号,通过祈祷得到上苍旨意最后才以“大明”为国号。可见“大中通宝”是朱元璋早已打好腹稿的拟用国号钱。从中亦见朱元璋早已包藏了篡位自立的祸心。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虽然仍以龙凤纪年,但可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距离最高权位仅剩一步之差。在此之前,朱元璋是没有资格铸制祭祀大钱的。所以所有“大中通宝”祭祀大钱都应该铸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被封为吴王之后。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泉泽之光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四月孕四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1毫米,重125.02克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天马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月孕星及七星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1.9毫米,外郭宽12.1毫米,厚5.8毫米,重135.6克

    除了按江西行省货泉局颁布的“大中通宝”五等钱式铸制的光背钱之外,还有钱背京、鄂、浙、济、桂、北平、广、豫、福等文字的多种“大中通宝”五等钱币遗存。这些是什么性质的钱币,铸于何时呢?《明史·食货志》中又有这样一段说明:“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初,宝源局钱铸‘’字於背,后多不铸,民间无‘’字者不行,故改铸小钱以便之。”据此,现代钱币界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大中通宝”钱铸于前后两个阶段,光背者铸于明朝建国前,而钱背有文字者为各省纪钱局名,都归为洪武四年以后铸币。这实乃牵强附会,也有读不懂原文的嫌疑。因为《明史》中所说洪武四年将大中、洪武大钱改铸成小钱是事件本身,后面乃是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初”字在这里当“原来”讲,说明宝源局所铸背“京”字钱原来已经存在,正因为有的铸了“京”字,有的未铸,所以才引发了民众的疑虑。这里所指宝源局所铸背“京”字的钱就是前文所说的大钱。因为大钱都有虚值的成分,所以民众信不实,不愿意接受。只要改造成分量足够的小平钱,不管钱背铸不铸文字,大家都会乐于接受。这样一段文字,那有钱背铸文字的“大中通宝”都铸于洪武四年之后的踪影啊?如此解读不妥,钱背有文字的“大中通宝”到底铸于何时呢?
   明史·职官四》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太祖下集庆自领江南行书省。戊戌置中书分省于婺州。后每略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元朝末年,朱元璋于江淮起兵,在夺取南京后,仿元制设置江南行中书省。此后,随着军事活动的进展,每平定一地后,太祖便在当地建立行省以巩固政权。洪武元年1368)正月建都南京,以应天府等地为直隶。当时已拥有了浙江、江南、湖广、江西四个行省。同年再于青州设山东行省。洪武二年(1369)对行省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三月,置北平、广西二行省;四月,置陕西、山西二行省,改河南分省为行省;五月,置福建行省;洪武四年(1371)平定四川后,全国共有十三个行省和南京、北京(开封)两个直隶。这些行政区划大多设于洪武四年1371年)之前,为什么非要等到洪武四年之后才将简称铸于钱币上呢?钱币上的背文代表的是铸钱局名吗?
    带有背文的祭祀大钱的出现,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管明朝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朱元璋率领的队伍每平定一地建立一个行省,都是他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以被封为吴王之后,朱元璋就迫切地需要将这些丰功伟绩通过祭祀活动祭告天地祖宗。这就是朱元璋铸制钱背铸行省简称祭祀大钱的原因。历代祭祀大钱与行用钱都是一一对应的。钱背铸行省简称的行用钱只是与祭祀大钱同时铸制的流通纪念币,在民间同样也需要宣扬丰功伟绩。所以不管是祭祀大钱还是行用钱,钱背上的文字所代表的都不是钱局名称,而是行省名称。恐怕有的行省也根本不具备自己铸制钱币的条件。“大中通宝”钱与唐朝的“会昌开元”钱明显不同,如果放任各省铸钱质量肯定是参差不齐的,而“大中通宝”钱币整体质量都比较好,应该是在国家统一监管下铸制的钱币。如此看来,钱背铸行省简称的祭祀大钱和行用钱都是朱元璋开疆辟土后设置行省后的铸币,标记各省简称的钱币并非同期铸币,如钱背纪鄂、纪浙的钱币应铸于明朝建国前,而纪其他行省名称的钱币应铸于明朝建国后。大致铸币时间可参见下表:

    鄂,湖广行省,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设

    浙,浙江行省,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设

    京,南京,以应天府等地为直隶,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设

    济,山东行省,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设

    桂,广西行省,洪武二年(1369)三月设

    北平,北平行省,洪武二年(1369)三月设

    广,广东行省,洪武二年(1369)四月设

    豫,河南行省,洪武二年(1369)四月设

    福,福建行省,洪武二年(1369)五月设

    祭祀大钱本身的文字、标记、纹饰比普通行用钱复杂得多,因而携带了比行用钱更多的信息;祭祀大钱的性质、用途、作用等与普通行用钱也不在同一层面上,因而扩大了我们对钱币的认识范畴和解读空间。所以祭祀大钱不但具有证史、传递传统文化等作用,而且对钱币本身的证实作用也极为突出。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李翔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上“京”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3.0毫米,外郭12.0毫米,厚5.5毫米,重132.8克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上“鄂”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2.8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6毫米,重134.9克

“大中通宝”钱的性质和铸制时间考
    笔者集藏的“大中通宝”背穿右“广”穿上“百”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7.2毫米,外郭宽3.8毫米,厚6.0毫米,重108.3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