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藩吉昌”是与伊利汗国相关的钱币,钱文中的“伊藩”即指蒙古帝国的藩属伊利汗国。伊利汗国(1256年—1335年)乃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在西亚建立的政权,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旭烈兀与蒙哥、忽必烈是同父同母兄弟。1251年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拥戴其长兄蒙哥在诸王公大会上夺得大汗之位。此后,为进一步扩张的需要,由忽必烈负责中国事务,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军的统帅。从1252年开始到1260年,旭烈兀统兵荡平了里海以南的亦思马恩派穆斯林宗教国,推翻了巴格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接受了亚美尼亚国王和安条克国王的归降后,又先后攻下了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等地。1260年蒙哥在与南宋的战争中死于四川,忽必烈在旭烈兀支持下于1264年夺取汗位。随即册封旭烈兀为伊利汗,并将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划归旭烈兀统治。波斯成为伊利汗国统治的核心地区,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由于旭烈兀与忽必烈的兄弟关系,伊利汗国与元朝的联系远比其他三大汗国更紧密。1265年旭烈兀去世后,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其子阿八哈为汗。1282年阿八哈卒,弟贴古迭儿继位。1284年,阿八哈子阿鲁浑声言其父曾受大汗册命,汗位应当属己。于是在权臣不花支持下起兵将其叔赶下汗位。忽必烈即顺势命阿鲁浑继承汗位。嗣后,旭烈兀的孙辈海合都、拜都,从孙合赞等人相继继承汗位。可见伊利汗国作为藩属国,继承汗位是需要得到元朝册命的。
除“伊藩吉昌”钱币外,与伊利汗国相关的钱币还有“伊藩顺昌”、“伊国延长”、“伊国久长”等三种。这些钱币都是钱文楷书对读的方孔圆钱,其中“伊藩吉昌”、“伊国延长”为折十大钱,“伊藩顺昌”和“伊国久长”皆为小平钱。从钱文内容看应为大小配套的两组钱币,“伊藩吉昌”和“伊藩顺昌”为一组,“伊国延长”和“伊国久长”为另一组。这些究为什么性质的钱币呢?伊利汗国所在地不会流通这种汉字的方孔圆钱,所以过去多认为其为蒙元中央政府的“赐藩钱”。但“赐藩钱”应该多出于伊利汗国故地,这些钱币反倒都出现于中华地区。和我们前面介绍的“窗国通宝”钱币一样,相同面文祭祀大钱的出现,廓清了笼罩在这些钱币上面的迷雾。历朝历代在铸制祭祀大钱的同时,都会铸制一些流通纪念币。大蒙古国建立伊利汗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属国可谓开天辟地的大事,当然要铸制祭祀大钱以祭告天地祖宗,同时也会铸制相同面文的行用钱流传后世。如果需要“赐藩”,金、银、绢帛都更加实惠,没有必要费工费料铸制不能流通的方孔圆钱。所以上述行用钱并非“赐藩钱”,而是流通纪念币。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只见到一种“伊藩吉昌”祭祀大钱,与其他行用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尚未见到。笔者认为“伊藩吉昌”和“伊藩顺昌”两钱有可能是忽必烈为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而铸制的纪念币,亦见同时铸制的“伊藩吉昌”祭祀大钱;而“伊国延长”和“伊国久长”两钱或为大元朝为伊利汗国后世君主登基铸制的纪念币,是否同时铸制了祭祀大钱,还有待实物证实。
下面就介绍目前所见的“伊藩吉昌”祭祀大钱。是为第五等级的祭祀大钱,钱体硕大,直径达到195.0毫米。寛缘细郭,穿孔稍小。面文“伊藩吉昌”四字楷书对读,书法质朴刚健。钱背地张围绕穿孔铸十二章阴刻纹饰,从穿上起右左分列分别为日纹、月纹、星纹、山纹、龙纹、华虫、宗彝、藻纹、火纹、粉米、黼纹、黻纹。十二章纹中的日、月、星、龙纹都是皇家专用纹章,其他臣民不得僭越。这种钱背地张不铸阳文标记而铸阴刻纹饰的大钱是为祭祖专用大钱,其面文书法一般也要与祭祀天地的大钱形成差别。我们虽然没有见到祭祀天地的大钱,其面文书法应与折十行用钱风格雷同。这枚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漫天洪福纹,这种纹样更早曾见于辽“开丹圣宝”祭祀大钱。外郭上十五只蝙蝠展翅齐飞,比翼冲向内穿方向。蝙蝠形体硕大、双目圆睁、两耳竖立、憨态可掬,皆作侧翼翩翩飞翔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蝙蝠一直被看做是福运的象征。众多蝙蝠周而复始遮天蔽日连续不断,寓意众福云集、洪福漫天、福从天降。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伊藩吉昌”背十二章纹外郭漫天洪福纹大钱,直径195.0毫米,穿宽32.5毫米,厚9.8毫米,重1250.0克
“伊藩吉昌”光背折十大钱,青铜质,直径41.4毫米,重19.23克
“伊藩顺昌”光背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5.7毫米,重5.64克
“伊藩顺昌”背上日下月小平钱,银质,直径25.5毫米,重6.41克
“伊国延长”光背折十大钱,青铜质,直径42.2毫米,重20.49克
“伊国久长”光背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7.7毫米,重6.31克
“伊国久长”光背小平钱,铜鎏金,直径27.4毫米,重5.9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