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年间铸币
“至治通宝”和“大元至治”祭祀大钱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时年17岁的嫡子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次年改元“至治”。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被铁失等人弑杀,史称“南坡之变”。所以至治年号只有三年时间(1321年—1323年)。
至治年间所铸祭祀大钱有“至治通宝”年号钱和“大元至治”国号年号一体钱两种。由于至治年号为时较短,所见祭祀大钱品种也少,目前只见钱背铸阳文标记的祭祀天地的大钱。“至治通宝”只见背四月和背上月下星两种钱背标记,“大元至治”只见背四星一种钱背标记。需指出的是,“至治通宝”和“大元至治”的面文都存在两种书法系列,一种字体较比端庄秀美,另一种字体显得拙劣,甚至将“治”字错写成“洽”。后者在谱载“至治通宝”小平行用钱上也有体现。元英宗自幼受汉文化熏陶颇深,端庄秀美的钱文有可能是其御笔。而书法低劣的钱文很有可能是英宗的祖母答己所书。答己是元武宗和元仁宗两人的生母,一生辅佐过三位皇帝。但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干政,扶植亲信,成为一派炙手可热的政治势力,也导致了朝政紊乱。特别是英宗继位时只有十七岁,对祖母十分谦恭,请其书写钱文也有可能。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前辈人物,即使写了错字也是没人敢于纠正的。至治年间所铸祭祀大钱的外郭上也出现了二龙戏珠纹和对龙抢珠纹两种前所未见的阴刻纹饰,或为元朝首创。
祭祀大钱与行用钱都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不但体现在钱币文字上,而且体现在钱币形制样式上。这在“大元至治”钱上看得尤为清楚,祭祀大钱和小平行用钱都采用了狭小的菱形穿孔、四角四出到外郭的面背样式。其实这种对应并不是先铸制了某种行用钱,再据以铸制祭祀大钱。而是在改元时首先设计制造了祭祀大钱,因为祭祀天地祖宗才是第一要务。然后采用相同钱文和制式铸制少量行用钱作为改元的纪念币。如果不是史书有记载的大规模铸钱,大抵都是这种情况。行用钱只是铸制祭祀大钱的附属品。元朝流通领域大多数时间用钞不用钱,改元所铸纪念性质的行用钱都如凤毛麟角。从中我们也看清了祭祀大钱与行用钱之间的关系。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至治通宝”背四月外郭缠枝海棠花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5.6毫米,重135.1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至治通宝”背四月外郭二龙戏珠纹大钱,直径96.3毫米,穿宽16.0毫米,外郭宽15.3毫米,厚9.0毫米,重413.1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至治通宝”背上月下星外郭无尽洪福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1.4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5.5毫米,重135.8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大元至治”面背四出背四星外郭对龙抢珠纹大钱,直径95.9毫米,穿宽12.5毫米,外郭宽15.7毫米,厚8.9毫米,重415.2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大元至治”面背四出背四星外郭莲花碧波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9.3毫米,外郭宽12.3毫米,厚5.5毫米,重139.3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大元至治”面背四出背四星外郭莲花碧波纹大钱,直径114.0毫米,穿宽15.3毫米,外郭宽18.6毫米,厚8.4毫米,重541.0克
青铜和银两种材质的不同版别“大元至治”小平钱,直径23毫米左右不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