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年号钱再认识
标签:
收藏古钱币失蜡法铸币祭祀大钱西夏文钱币 |
分类: 一孔之见 |
崛起西夏、称王图霸——西夏文年号钱
西夏文年号钱再认识

1、“福圣宝钱”祭祀大钱钱文书法
2、“大安宝钱”祭祀大钱钱文书法
3、“贞观宝钱”祭祀大钱钱文书法
(宝)”字尚有相似之处,穿左字写法则各不相同。不加分辨地将写法不同的西夏文字统统释译为“宝钱”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各钱所书究为何字呢?下面分别探讨。


(圣福宝钱)”。这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受阿尔泰语系影响习惯使用倒装句式。“福圣”汉语意为“多福的圣人”,而西夏语则将主词“圣人”前置,而将修饰限定的词语“多福的”放在了主词之后,变成了
“圣人属于多福的”这样的句式。所以钱文译成汉语,还应为“福圣宝钱”。
(圣)”字,李范文《夏汉字典》中写作“
(圣)”,钱币上是将三撇写成了三斜横,而将下面的一点化成了三短竖。如果不是这种对应关系,谁会认定两者即为同一字呢?穿右“
(福)”字与字典中的“
(福)”字更是相去甚远,两字除了右侧皆为一竖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真不知道前人是如何认定两者是为同一字的。西夏文创制和使用的时间都比较短,无疑会存在正字法不够规范的问题。加之书本上的印刷体与手写体存在差别,当时文字的行草书、增减笔等许多约定俗成的手书写法今人也难以知晓。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也是西夏文钱币不好释译的重要原因。
”字与字典中的“
(宝)”字虽然字形相像,但左偏旁写法有明显差异。这种一竖中分两侧对应形式的西夏字在字典中所收不下200个。笔者逐一进行了研究,感到“
(神)”、“
(聚)”
等字字形都很贴近,与上下文关联也都可解释得通。但最终考虑在钱币上还是译成“
(宝)”字为宜,所以仍将“
”看做是“宝”字的一种异写字体。钱文最后一字“
”与“
(钱)”字虽有差别,但《夏汉字典》将两字的左偏旁归为一类。有这种偏旁的字总共只有七个,多与财物相关。七字中找不到更为相像的其他文字。所以权且将这个字也视为“
(钱)”的变体字。这样,这种钱币的钱文仍从旧译,整体释译为“福圣宝钱”。
“大安财宝”(旧译“大安宝钱”)光背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4.3毫米

”两字与字典中的“
(大安)”两字只存在书写差异,前人所译是正确的。穿下“
”字与前文“


(福圣宝钱)”穿下字写法大同小异,仍看做是“
(宝)”字的异写字体。然而穿左的“
”字与“
(钱)”字只有左偏旁相同,右侧结构明显不同。右上两点和右下的撇笔是“
(钱)”字的明显特征,这个字上都无体现。可以认定此字绝非“
(钱)”字。前文曾谈到,这种左偏旁的文字《夏汉字典》共收入七个,大都与财物有关。其中与这枚钱币上的文字最为相像的当属“
”字,《夏汉字典》解释为“财产也”。所以这枚钱币上的钱文按旋读顺序读应为“


(大安宝财)”,按汉语习惯释译为“大安财宝”更显通顺。 
”两字与字典中的“
(贞观)”字形相同,应从旧译。穿下“
”字与字典中的“
(宝)”字字形大体相同,笔者没有查到更为相像的其他文字,权认为是“
(宝)”字的又一种异写。可是穿左“
”字与
“
(钱)”字明显不同,不宜混为一谈。近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将其写作“
”字,不知何据。既知不是“
(钱)”字,仍将钱文整体释读为“贞观宝钱”不是自相矛盾吗?《夏汉字典》对“
”字有“根本、根源,宗、祖”等解释。感到将穿左字认定为“
”字不但字形不类字义也显牵强,钱币有“祖钱”之称未闻有“祖宝”之说,况且在小平行用钱上也不可能加铸“祖”字。经多方查证,笔者认为这个字乃是“
”字,字典解释为“重也”。与钱文所书虽有差异但已十分接近,应为手写体与规范字之间的差异。从字义看钱文最后两字即为“
(宝重)”。其实“宝重”就是“重宝”,语序颠倒也是西夏语法所致,“宝重”是将名词前置、而将修饰限制名词的形容词放在后面作为补充说明。所以这种钱币的钱文整体应释译为“


(贞观重宝)”。年号钱之外,其他西夏文祭祀大钱中也有类似的宝文,如下面的“


(威声重宝)”。
(钱)”字明显不同,不宜混为一谈。近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将其写作“
”字,不知何据。既知不是“
(钱)”字,仍将钱文整体释读为“贞观宝钱”不是自相矛盾吗?《夏汉字典》对“
”字有“根本、根源,宗、祖”等解释。感到将穿左字认定为“
”字不但字形不类字义也显牵强,钱币有“祖钱”之称未闻有“祖宝”之说,况且在小平行用钱上也不可能加铸“祖”字。经多方查证,笔者认为这个字乃是“
”字,字典解释为“重也”。与钱文所书虽有差异但已十分接近,应为手写体与规范字之间的差异。从字义看钱文最后两字即为“
(宝重)”。其实“宝重”就是“重宝”,语序颠倒也是西夏语法所致,“宝重”是将名词前置、而将修饰限制名词的形容词放在后面作为补充说明。所以这种钱币的钱文整体应释译为“


(贞观重宝)”。年号钱之外,其他西夏文祭祀大钱中也有类似的宝文,如下面的“


(威声重宝)”。


(乾祐宝钱)”四字均可在《夏汉字典》中查到,前人释译可谓确定无疑。但近年所出西夏祭祀大钱上的文字与普通行用钱写法有异。其穿上和穿右的“
”两字仍为“
(乾祐)”,但穿下的“
”字和穿左的“
”字有所不同。“
”字与字典中规范的“
(宝)”字左偏旁写法不同,但整体字形相像。笔者在《夏汉字典》中地毯式排查,从形音义多方考虑,终找不出比“
(宝)”字更贴切的释译。所以只能认为穿下字仍为“
(宝)”字的又一种写法。穿左“
”字虽与“
(钱)”字字形相像,但也只是左偏旁相同的文字,右侧写法并不一样。在所有七个左偏旁相同的西夏文字中,与其最为贴近的当为“
”字,《夏汉字典》将其解释为“财、物、货也”。据此笔者主张将这种钱币的钱文整体释译为“


(乾祐宝货)”。以“宝货”称钱币并非西夏特例,金朝也有“承安宝货”钱币。将穿左字释译为“货”还有旁证:如下图的西夏文
“


(重钱宝货)”祭祀大钱,钱文中“
(钱)”、“
(货)”并出区别明显。如果两字是不同写法的“钱”字,更不会以这种并列句式叠加在同一枚钱币上。除年号钱外,西夏文祭祀大钱还有多种也使用了“宝货”名称,如下面的“


(际遇宝货)”祭祀大钱。
(钱)”字字形相像,但也只是左偏旁相同的文字,右侧写法并不一样。在所有七个左偏旁相同的西夏文字中,与其最为贴近的当为“
”字,《夏汉字典》将其解释为“财、物、货也”。据此笔者主张将这种钱币的钱文整体释译为“


(乾祐宝货)”。以“宝货”称钱币并非西夏特例,金朝也有“承安宝货”钱币。将穿左字释译为“货”还有旁证:如下图的西夏文
“


(重钱宝货)”祭祀大钱,钱文中“
(钱)”、“
(货)”并出区别明显。如果两字是不同写法的“钱”字,更不会以这种并列句式叠加在同一枚钱币上。除年号钱外,西夏文祭祀大钱还有多种也使用了“宝货”名称,如下面的“


(际遇宝货)”祭祀大钱。
爱上泉之恋泉友集藏的“重钱宝货”祭祀大钱,直径72.2毫米



(天庆宝钱)”四字,书法较比规范,易于识读。李范文《夏汉字典》将穿上“
”字解释为“皇、天也”。与之相对应,近年亦见用失蜡法铸制的相同钱文祭祀大钱。除此之外,我们还见到另一种穿上为“
”字的祭祀大钱,其余三字与上述“天庆宝钱”完全相同。其实“
”字也好辨认,就是《夏汉字典》中的“
”字,解释为“天、乾也”。毫无疑义,这枚钱币的钱文也应该释译为“


(天庆宝钱)”。所不同者,前面钱币穿上“天”字是“皇天”的天,古时皇帝自比为天,带有更多的社会政治色彩;而后面钱币穿上的“天”是“乾天”的天,带有更多对宇宙自然的敬畏色彩。可见天庆年间曾经先后铸制了两种不同“天”字的西夏文“天庆宝钱”祭祀大钱。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天庆”年号包容更多的内涵。至此不由想到,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中所著录的“人庆宝钱”
穿上字失真,莫非就是这种穿上“乾天”的“天庆宝钱”吗?历代祭祀大钱与行用钱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期待更多物证出现使悬疑得以水落石出。后一篇:西夏文祭祀大钱综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