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盈泉
北国盈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2,618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2016-12-09 22:20:26)
标签: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通宝

收藏

钱币

分类: 一孔之见

 

大明惠帝失踪迹 建文通宝遗存少

 

    下面这枚“建文通宝”小平钱笔者6年前购于北方钱币市场。该钱青铜材质,生坑,直径26.0毫米,穿宽6.3毫米,厚1.9毫米,重6.4克。钱文“建文通宝”四字凝重遒劲,钱体宽大厚重,铸制精整。“建文通宝”钱一般谱录不载,泉友多未曾见谋面。这枚钱币真是当朝所铸吗?这还需从明代建文帝的身世谈起。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明太祖朱元璋顾虑到身后子孙争夺皇位,生前就确立了长子长孙继承皇位的宗法制度。因太子朱标早逝,遂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继承帝位,次年改元“建文”。太祖在世时曾分封诸子为藩王,他们拥兵自重,各镇一方。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建文帝即位后推行了“削藩”政策。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为避免像其他藩王一样被废黜,于是公开反叛、起兵北平(北京),发动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建文三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夺取其侄帝位,即为永乐帝。城破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明史》称其“阖宫自焚”,但《明史纪事本末》等民间志书则认为建文帝已改扮成僧人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永乐帝下令废除“建文”年号,将朱允炆当政期间皆改为沿用“洪武”年号,据说当时凡有“建文”字样的器物都要销毁。直到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才定朱允炆的庙号为“惠宗”。建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3年多时间,是否铸行过年号钱也成了历史之谜。

    最早关于“建文通宝”小平钱的记载见于清代翁树培的《古泉汇考》,藏家为发现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汇辑了清末民初以来数枚“建文通宝”小平钱的收藏情况,但各家评论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销毁说、未铸说、补铸说、私铸说、赝品说数种。

    有人认为“建文通宝”确为朱允炆铸造的年号钱,朱棣登基后为掩盖自己的篡位劣迹要消除朱允炆曾经登基为帝的一切证据,最能说明“建文”朝存在的“建文通宝”年号钱自然在劫难逃。但已故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却赞同“未铸说”观点,他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认为:“论理惠帝在位四年,应当鼓铸。不过当时一意推行宝钞,铸钱在政府看来没有什么好处。洪武时几次停铸,甚至禁用铜钱。后来各帝也都是在即位以后许多年才开铸,所以惠帝不铸钱是没有什么可怪的。”然而存世建文钱又从何而来呢?《明史•食货志》载:“至世宗嘉靖六年,大铸嘉靖钱。每文重一钱三分,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有人据此认为存世建文钱是嘉靖年间补铸的。但钱币学界现在已基本认定嘉靖年间并未补铸过历朝钱币,纠正了史料的错误。还有人认为这些建文钱可能是明代建文帝在位时或其后民间私铸的年号钱。其实这种观点更站不住脚,官府如果不铸,民间绝无冒铸的可能。因为一则民众不认同,二则冒铸有风险。由于众说纷纭,《古钱大辞典》干脆在刊载的几种“建文通宝”拓图旁都标注了“伪品”二字,否定了存世建文钱的真实性。

    时至今日,我们对古钱币的认识已不应该再停留在丁福保编写《古钱大辞典》时的1938年水平。

    首先,我们对实行年号钱以来各个年号是否铸钱问题的认识比那时更清楚了。前人往往拘泥于史书有关铸钱的记载,认为史书没有记载的钱币就有存疑的必要。但这类失载钱币从古至今频频出现,令迷信书本者无法解释。因而我们对史书是否记载铸钱问题必须再认识:中国封建社会通行年号钱之后,改元铸钱已成定制。年号钱已经不仅仅是流通领域中的价值尺度,更是宣示皇权的重要载体。古时没有现代的传播媒介,不胫而走的钱币就是最好的宣传工具。新皇登基就是要铸行新的年号钱以广泛传播昭告天下。所以,即使流通领域不需要增加新钱,铸制一部分纪念币性质的年号钱广泛发行也是政治需要。是否发行纸钞也与改元铸钱无关。既然改元铸钱已成定制,史书就没有必要不厌其烦地一一记载。史书有关铸钱的记载当然是可靠的,它记载的是流通领域有大量需求的,国家批准实施的较大规模的铸钱举动。其实这与改元铸钱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这样看待问题,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和其前其后两位皇帝改元“洪武”、“永乐”时的情形都是一样的,铸行一定数量的年号钱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见,“建文通宝”遗存较少不被认识的确与明成祖的收缴销毁有关。

    其次,我们现在对古钱币实物的认识更方便更直观了。丁福保时代藏家对古钱币往往秘而不宣,不是至亲好友难得一睹真容。因而对钱币的印象多为凭借文字描述、墨迹拓片、甚至图形描摹而形成。同类钱币很难相互比较鉴别。而现代的钱币收藏已经转变为开放性收藏,泉友的钱币藏品纷纷在电脑里、手机里频频亮相。相互比较和鉴别已经成为很容易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凭图片鉴定钱币是不靠谱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就单枚钱币来说,仅凭图片判断真伪确实容易走眼。可是如果我们手中已有某种钱币,再把多枚同种钱币的图片汇聚在一起,将不同来源、不同材质、不同坑口、不同锈色的同种钱币进行归类比较,这种鉴定肯定比反复端详一枚钱币要靠谱得多。越是珍稀钱币、脱谱钱币、有疑问的钱币、不认识的钱币越容易在网络中出现,网络使钱币的归类、排比、筛选、分析都变得更方便了。

    就拿“建文通宝”小平钱来说吧,如果将网络中的同名钱币汇聚到一起,与笔者所藏同版的钱币就会立刻崭露头角。这些钱币锈色虽有差异,但字郭特征一模一样,皆为规整厚重的精美之品,无论形制还是书法都符合明代铸币风貌。特别是京川游侠泉友收藏的青铜钱和荒草泉友收藏的银钱,都曾在新浪网的博客中撰文介绍过。银铜兼铸也符合古代改元铸钱的惯例。毋庸置疑,这种版式的“建文通宝”小平钱即为朱允炆改元建文时铸制的钱币。在查找出的钱图中还有一种面文隽秀,钱背铸龙凤纹饰的“建文通宝”小平钱亦有多枚不同材质、不同锈色的钱币可为互证。这种钱币应该也是官铸,但不属流通钱币,应为宫钱。其余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建文通宝”钱币,与这两种钱币相比相形见绌,我们不能认定其为当朝官铸钱币。在网络传媒发达的当今,宏观认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应该成为鉴定钱币的重要手段。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京川游侠泉友收藏的相同版式青铜质“建文通宝”小平钱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荒草泉友收藏的相同版式银质“建文通宝”小平钱,只有币面图片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转自网络的青铜质“建文通宝”背龙凤小平宫钱


大明惠帝失踪迹建文通宝遗存少
 转自网络的“建文通宝”背龙凤小平宫钱,原注为银质,有可能由于背景影响有些偏色

以上使用泉友图片于此一并表达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