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契丹文钱币
两月来,敝博陆续上传契丹文钱币十一组三百余枚。这是我近年心血的凝聚。期间所费精力、金钱自不必说,光学习和尝试释读契丹文字就花去我数月时光。之所以这么执着,是因为我觉得这些钱币是我收藏生涯里所涉最有意义、也是最有意思的藏品。说最有意义,因为它是契丹遗留下来的重要文物,涉及契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说最有意思,是因为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无论钱币本身的形制、文字内容,还是其所承载的千古信息都具有巨大的探寻空间,投入其中趣味无穷。
这里,用“形形色色”一词来做标题,是想专门介绍一下契丹文钱币的多样性。“形形”者,形制不拘一格,五花八门也;“色色”者,材质不同,锈色各异,绚丽多彩也。下面,配合图片做一些简要说明。
我感到,辽代钱币的多样性,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而契丹文钱币的多样性,又是辽代汉文钱币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可以先对钱币的大小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图中大钱直径达105mm,厚度也在9.7mm左右,重达425克。这种大钱在我的藏品里不止一枚,也有汉文年号钱,反映出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大钱系列。而最小的契丹文钱币只有普通小平钱大小。两者之间则罗列着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钱币。
图中大钱铜银两铸,直径在92mm左右,厚5mm左右。这种同一形制的大钱我已收集到30枚,明显自成一个系列。
这种直径近60mm,厚3.5mm左右的宽缘大钱也是铜银两铸,在我的藏品中也为数不少,可见又是一个系列。其余大小钱币共性特征不像以上三组那么明显,即使直径相若,轮郭宽窄、穿孔大小等也有差别。我没有认真比对,也可能还有能成系列者。
其次,我们看一看契丹文钱币的穿郭特点。如上图所示的广穿、狭穿、宽缘、狭缘钱币在契丹文钱币中变化多端,层出不穷。穿孔阔者,已近直径的五分之二;而穿孔狭者,仅为直径的八分之一。钱币的外缘宽窄变化也有很大差距。更有六边形内穿,八边形曲线外郭者,与现代工艺品相比都毫不逊色。这些都体现了契丹人的变化思维和创新精神,“背着因袭的重担”的汉族人是难以企及的。
面四出文和背菱穿是契丹文钱币的又一特色。什么内容的钱币才采取这样的形制?我想它们决不是随意设计的。背菱穿的几枚钱币多有大辽国号字样,这也许是将其设计成背菱穿的原因。但有大辽国号字样的钱币也不都是背菱穿。
契丹文钱币中也有契丹文篆书钱币,更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有背文的契丹文钱币也比较常见。
背阴刻契丹文是这类钱币的又一种形式。包括钱面是汉文的如面“大辽天庆”背契丹文“天下太平”、面“大丹重宝”背契丹文“辰令宜速”,包括面背皆契丹文的如面“天朝万顺”银钱,还有一种面四出文中间有四个“万”字符号的、背契丹文“千秋万岁”钱比较特殊。
虽然契丹文钱币规格不一、性质各异,但必有其规律和定制。只是我们认识还需要过程。比如以上四枚钱币,钱文多数不识,但两两成对钱文完全相同,一对有“日”字,另一对有“月”字。可以理解为是两对“日”、“月”相对的对钱。两对钱币规格不一,但“日”字钱都比“月”字钱稍大,这应该就是定制。帝比后的地位重要,也比较好理解。可是“日”字钱都采用窄缘,而“月”字钱都采用宽缘,估计也是按一定之规,但应如何解释?这里仅举一例,说明要想真正弄懂契丹文钱币,还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过程可能还会很长。文字的释读是深入研究契丹文钱币的最大障碍。
从材质看,契丹文钱币是辽钱中的贵族,绝大部分为金银两铸。我前面多次提到的铜银两铸实质即为金银两铸。金者为铜鎏金。有的由于长埋地下,表金层已经被腐蚀掉了。但在千八百年的岁月中表金层蚀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为里面的铜钱抵挡了侵蚀。金、铜、以及外部水、土等自然条件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层坚实的褐色薄膜,继续对铜钱起着保护作用。所以这种钱币基本没有锈蚀不堪的,大多表面只生有薄薄一层蓝绿锈。由于具体埋藏条件不同,也有的表面形成了一层非常漂亮的土红色或老绿色锈膜。这些钱币大多留有鎏金痕迹。个别鎏金痕迹不明显的,可能是由于埋藏条件不好,表金层已经彻底被腐蚀掉了,但钱体同样完好无损。表金层完好的鎏金契丹文钱币应该是未曾直接接触泥土的,往往表面有赭红色斑痕。银者同样具有完整的黑褐色包浆。我认为纯粹的契丹文铜钱不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