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 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

(2013-03-05 20:36:18)
标签:

中青工作室

分类: 教学研究
文言文 朗读停顿的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若夫” “然则岂若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以一战。/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中的于是是介词,的意思是代词,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可以是两个单音词,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中的中间中间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永之人//奔走焉。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佳木/秀而繁阴。/今是何世/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 例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译为像狗一样;例中的修饰中心语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字后应该停顿。但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或不译,这时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⑤⑥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省略动词谓语,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九、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几处/早莺//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