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哲学宏大的门缝中侧身挤入,初识康德

(2025-08-21 18:15:38)
标签:

康德

康德的哲学体系

分类: 学习天地

2025821日星期四

手机微信的公众号文章下面有个耳机符号,点击后可以用耳聆听文章而不是以眼阅读。我现在渐渐养成一个习惯,戴上耳机,用第三者的身份聆听、审视自己的文章。这个耳机符号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播放完你要听的文章之后,会继续播送与第一篇文章内容相关的佳作。我因此邂逅了一些很好的作品,比如介绍加缪、维特根斯坦,最近又听到了康德的生平与他的哲学体系。

可惜那个链接我没有打开原稿,现在连文章题目也记不得,故不知能从哪里再去找到。聆听后的印象康德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的生存与成长环境与维特根斯坦的贵族出生截然不同,艰难困苦甚至是贫穷家庭中的长子,被智者发现是一个天才,想尽办法供他读书,才有机会进学校并成绩斐然。但因为父母早逝,为了抚养弟妹们,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乡,因此错失了太多的发展机会。而康德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馈赠,只愿意以自己的付出得到的微薄酬劳,艰难、孤独地研究哲学。

通过聆听,知道康德的理论如此晦涩,却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终结。”

从哲学宏大的门缝中侧身挤入,初识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 ( Immanuel Kant1724–1804 ) 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体系标志着西方哲学从经典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中脱胎而出,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 康德的哲学的核心命题是“批判”,这一点反映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中。因为他的理论太晦涩,连哲学家同行们都难以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公职……。

他的孤独、困苦、坚韧、自尊深深吸引了我。如果没有听到这个链接,我是根本不敢想象自己会去了解康德与他的哲学体系,因为康德以晦涩闻名,并太经典与深奥,我这么一个哲学小白根本不敢碰的呀。

今天早上,我在微信公众号的链接中发现下面这篇文章:

从哲学宏大的门缝中侧身挤入,初识康德


因为之前聆听了康德的生平与哲学体系,这个标题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再细读文章的标题: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连接自然与自由的哲学拱顶石,觉得每一个词组都值得了解与学习。心想看不懂正常,不用不羞愧,了解了解总是可以的。

我的问题:什么是判断力?连接自然与自由为什么会是哲学的拱顶石?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让问题作为索引,尝试着寻找答案。(注:下面斜体带下划线的都是作者tankvv的原文)

其一:康德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伟大的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划定了人类认识能力(知性)的界限。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即经由我们感性直观(时间、空间)和知性范畴 (如因果律) 所构造、受必然的自然法则支配的经验世界。而物自体 (如自由意志、上帝、灵魂不朽) 则超越经验的界限,是人类理论理性无法认知的领域。此领域的核心是“自然的必然性”。

《实践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实践能力 (理性) 的根基。康德揭示,道德法则并非来自上帝或经验,而是源于理性自身为自身立法 (自律) 。道德行为的可能性预设了自由意志的实在性,而自由恰恰属于不可知的物自体领域,它不受自然因果律的束缚。此领域的核心是“自由的目的性”

《判断力批判》(1790) 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最后一块基石,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弥合前两部批判留下的深刻鸿沟,最终为解答人是什么?提供关键支撑。要理解此书的核心思想与思维论证,必须首先审视前两部批判之间的分裂

其二:自然与自由的矛盾与关系

由此,一个深刻的矛盾凸显:现象界(自然)受制于铁的必然法则,是一个机械的、可认知的世界物自体领域 (自由) 则是一个受道德律令支配的、应然的、不可知的本体世界。两者仿佛是两个完全隔绝的王国。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同时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 (受因果律支配的自然存在者) 和自由的道德主体 (能自主选择的理性存在者) 。这两种身份如何统一?这种分裂,在康德看来,是哲学必须克服的根本性难题。

一、这段内容很绕,以我的理解来归纳:“自然”是必然法则,可认知的世界;“自由”是受道德法律支配,不可知的本体世界。

二、那么本体世界又是什么?AI告知我:本体界Noumenon world),亦称超验世界,是哲学中指超越现象世界的终极存在。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本体界现象界,认为前者属于不可知的物自身领域。 该概念在不同哲学体系中被诠释为宇宙本原,如道家以为万物本体,佛教以真如为真实不变的本质,儒家宋明理学以为宇宙唯一本体。看下图康德的世界观:

三、分裂的“自然”与“自由”如何统一?依靠“判断力”?

康德发现,人类心灵中还有一种能力能连接这两个领域——判断力。判断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不像知 (认识能力) 那样用现成概念去“规定”对象,也不像理性 (实践能力) 那样直接发布道德命令,而是一种“反思性”的能力,它(判断力)从特殊现象中寻找普遍原则或让特殊现象与普遍原则相协调。

这种反思性的判断力,正是连接自然与自由的中介。

从哲学宏大的门缝中侧身挤入,初识康德

反思性判断力面对一个对象时,不关心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不试图用任何现成的概念或目的去框定对象。它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对象的直观表象,比如一朵花的形态,一片星空的光影,关注的是这个表象如何引发心灵的活动。

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或者听一首乐曲时,我们不是用知性判断它好在哪、美在哪,而是我们的心跟随着它舞动跳跃,这种自由游戏的状态,会让我们产生理性无法达到的愉悦情感。这种愉悦的根源,不在于对象本身有什么价值,而在于心灵自身的自由和谐状态。

康德把这种愉快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愉悦:

l 它是“无目的”的:它不依赖任何外在目的,比如这朵花能不能结果实,这幅画符不符合道德教化,所以是“自由的愉快”;

l 它是“合目的性”的:尽管没有外在目的,但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又让你觉得“恰到好处”,仿佛这朵花的形态、这幅画的构图“天生就适合”引发你心灵的这种和谐,有一种“命中注定”的舒适感。

反思性判断力就像心灵的自由游戏时间,它不做认识题,只玩心灵互动游戏。游戏的奖励不是知识答案,而是情感的愉悦。这种游戏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被必然法则 (自然知识) 和道德命令 (实践理性) 约束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一种纯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连接必然的自然自由的道德的情感纽带。

哦哟,我被绕得稀里糊涂,反复看了几遍才略微理解:判断力,自然与自由的中介,是在被理性约束中所体验到的一种纯粹的自由。而这种被约束的自由,却是连接自然(理性)与自由(感性)的情感纽带。

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纯粹的自由呢?作者tankvv的阐释我能够理解并接受:我们运用理性、知性获得知识,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知识达到更高层级的自由。康德从纯粹理性的真、实践理性的善,在《判断力批判》中达到最极致的美的追求,真善美由此被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后面,作者tankvv从美、崇高、艺术来阐释“审美的判断力批判”,篇幅很长,我快速地浏览了,举例、论证、观点逻辑都比较清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这篇文章细读。

四、“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比如一棵树的根、干、叶相互依存,不能仅用土壤滋养根,根输送养分到叶这种单向因果来解释,它们是一个循环的、自组织的整体。

有机体的存在说明每个有机体都是以自身为目的而利用周围环境作为手段,但仅仅这样的话,整个自然的各种有机体会有各种目的,它们之间会成为排斥、竞争的关系(如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

康德指出,自然本身可能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体,单个有机体无法独立生存,必然处于与其他有机体的共生关系中,否则就不会有有机体存在了。所以有机体所在的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目的系统,自然目的系统是有机体的内在目的得以可能的前提——比如蜜蜂以花为食,花靠蜜蜂传粉,二者共同构成自然目的系统的一部分。

他由此尝试从无机界推到有机体,从植物推到动物,从动物推到人,得出“人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创造的最后目的",整个自然都是自行向人生成的。并且由自然的人 (生物属性的人) 逐渐发展为道德的人 (理性属性的人),这种推导就成了自然目的论过渡到道德目的论的中介。

绕是绕的,但还是有点看明白了。却无法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凝练以上内容。

从野蛮到文明,康德看到了其中道德律所发生的作用,人从一个近乎动物的物种,蜕变为完全不同于动物,有更高智慧、思维、文化的存在,人的属性彻底脱离于一切其他自然物,成为了更纯粹、更本质的人(即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这样,自然终极目的就导向了作为本体看的人即超越现象界的、作为自由主体的人。一切自然物在从低到高的目的关系中趋向于人的文化和文明,而人的文化又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趋向于道德的或理性的人,这样就完成了由经验的自然界向超验的道德世界的过渡,完成了由现象的人向作为本体的人的过渡。

人是怀着道德的眼光看世界的,人把世界看成什么样子,恰好说明人自身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从自然界中看到的目的,其实是我们自身道德目的的投射,即道德的人在自然中的镜像。

五、批判哲学的总结与启示

康德从认识领域过渡到了道德领域,在一切超验的理念中,唯有自由的理念是一个事实——它通过道德律的应当被间接证明。但自由不是规定性的存在 (桌子是方形的这种可被规定的属性),而是通过反思、类比、暗示和象征呈现在人的主观想象和情感中的——比如审美愉悦中体验到的自由,崇高感中感受到的理性超越性,都是自由的痕迹

康德自己也未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自由依然是一个类似系词的存在 (连接现象与本体),至于人是什么? "这个终极问题,无规定的因 (自由) 依然结出无规定的果,人是什么依然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的谜。

总之,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拱顶石,通过审美与目的论的双重维度,成功地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不仅为系统性回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支撑(人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自由属性、通过判断力实现二者统一的理性存在者)更揭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 在分裂中寻求统一,在有限中体悟无限。

阅读此文,我是带着问题的:什么是判断力?连接自然与自由为什么会是哲学的拱顶石?拱顶石理解了,康德的“判断力”看看AI给我的提示:

判断力是人对现实进行分析、评估与抉择的综合能力,体现为将价值观通过选择付诸实践的性格特质,涵盖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其内涵包含两个层面:日常决策中需综合知识积累、信息筛选与独立思考能力;哲学维度上,康德将判断力分为决定判断力(应用普遍规律于个别事物)与反省判断力(通过自然合目的性沟通自由与必然),前者构成科学认知基础,后者引发审美体验并弥合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割裂。

至此,我从哲学宏大的门缝中侧身挤了进去,对康特的哲学体系有了大致的概念。我读哲学,犹如盲人摸象,随性从点到面,将有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