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还离我们很远……

标签:
生活没有说明书认真过好每一天自我认知的本质 |
分类: 生活 |
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一晃我来悉尼已经四个月了,马上又要回上海。这心情就像悉尼的春天,一会下雨一会天晴,变换不停。
昨天在英国巴斯的表妹与我聊天,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有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还离我们很远……”看到她的这句话,我瞬间觉得一直没有“长大”的妹妹成熟了。
到了孔子所言六十而耳顺的年龄,养老问题就如同“狼来了,狼来了”,每天都在为要来的“狼”做准备。未来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要能够坦然面对各种预料之中会发生的问题,不惶恐不惆怅,沉着坚韧面对。做人至善,问心无愧。
话是这样说,人也是这样在做,但若面对某些“突然”来到眼前状况,那种惶恐不安和难以接受,还是出乎意料的尖利。我想:再理性的人也难以避免瞬间的伤感及无力。一直感性的我,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渐渐趋于理性,面对伤感的事情,总希望能用理性抵御心理的破防;但要允许自己能伤感,只是会从伤感中尽量抽身而出,过好每一天。
在起伏不定的心境中,我会想每个人终究是宇宙的过客。每一个个体,来人世一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成就失败。如何正确认知自己的一生而问心无愧,我想做得很好的是自己的父亲。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父亲对自己的贡献很清楚,晚年在所有采访中,在《潘镜芙传》的编撰过程中,父亲都能用真实的数据和记录使人信服。遗憾的是父亲于2022年底突遭新冠侵袭,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来不及交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妨碍社会对他的认知。
那是作为有成就的父亲,即便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印痕永远都是辉煌的。那么作为平凡的人,或者即便不平凡,但机遇不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的“自我”对自己的一生怎样评估?会有不甘、不舍,还是佛系到一切都是老天注定的?
在小波讲哲学《自我的本质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几段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他一生都致力于认识自我;亚里士多德说,自我是一个拥有理性的实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们唯一能确认的,只有这个正在思维的存在,思维才是自我的本质。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
布鲁斯·胡德从一个有趣又新颖的视角回答了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视角提出了: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换句话说,所谓“自我”是在与外在环境和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概念,因为,我们所有的认识、体验、情感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主体,而这个主体就是“我”。
怎样自我认知?布鲁斯·胡特的观点见标题。简而言之:我做我自己,怎样判断“我”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判断我,但不会影响到我。这真要有强大的内心以及正确的自我评估。
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 你以为的 我。看到这句话,我有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我以为的TA的定论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不是TA的自我感知;而TA的自我判断,也仅仅出于TA的自我认知,酸甜苦辣咸是TA的体验。又是一句老话:人各有命。
人各有命,但命运从来不是随机发牌,而是每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生活没有说明书,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面对生活给予生命的各种考验,要接纳、消化、认可,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谋取“最好”的结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最好的选择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