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匹配”-学习的规律之一,难易匹配是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2024-08-15 17:32:54)
标签:

《认知觉醒》

学习的规律

难易度匹配

难度强度速度

分类: 学习天地

2024815

继续学习《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该书强调终身学习,用知识获取学习优势。作者:周岭。出版: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

“匹配”-学习的规律之一,难易匹配是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第五章 匹配——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 难易匹配: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匹配的智慧主要来自于难度匹配、强度匹配和速度匹配三个方面。只要掌握了这三种匹配技巧,我们就能在学习上进退自如,攻无不克。

难度匹配

假如你现在的学习成绩一般,心里迫切希望快速提高成绩,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有人说:凭感觉。也有人说:开什么国际玩笑。 但还真的有道理。

凭的这个感觉,就是那些一眼能够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概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进步最快的地方。

“匹配”-学习的规律之一,难易匹配是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上图是能力圈法则,它提示我们学习的最佳区域就是舒适区边缘。而凭感觉是一种筛选学习内容的方法。因为如果用大道理,应该把眼光放在最难的题目上; 如果顺从天性,会在最简单的题目上打转。

学习同样的内容,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自己可能在困难区。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知道这个原理后,我们就应该化大量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努力。

事实上,考试就是一种筛选,那些出错的题目往往就在你学习的舒适区边缘,如果能围绕这些错题彻底掌握背后涉及的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采取这样的策略:对于完全会的题目,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对于完全不会的题目,不要恋战,应赶紧跳过,尽可能把时间用在稍有难度但又可能突破的问题上。不用担心不会的永远不会,因为随着能力圈的扩大,原来那些不懂的内容会慢慢从困难区进入拉伸区。只要你持续在舒适区边缘学习,就一定能掌握它们。

主动把学习标准从困难区降到舒适区边缘是需要勇气的,会本能地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担心自己落后。坚信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因为只要遵循规律,我们必然可以在扩大能力圈的同时收获成就感。

那么,怎样界定舒适区边缘呢?

舒适区边缘的掌握尺度如下:八成是熟悉的,两成是陌生的;八成是容易的,两成是困难的;八成是熟练的,两成是有挑战的。这个程度会让你的学习非常从容。小小提醒:不要贸然进入困难区,那会使你进步慢,还会让你变得焦虑。

强度匹配

曹同学拿自己跑步和学英语举例,原先的计划每天各一个小时,坚持起来很累;后来自己调整到跑步和学英语每天半小时,发现“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做”完全不一样,反而可以坚持每天跑步和学习,不厌倦。这说明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

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假如一开始处在困难区,很快就会没有劲了,热火朝天几日后就半途而废。这个时候,很多人会从一个极端(困难区)跳到另一个极端(舒适区)。

强度和难度往往是一体的。应对的策略有正视困难,将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小到愿意行动;还可以精简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情,简单说就是想办法降低任务的难度和强度,低到让自己几乎没有畏惧感。因为保持继续学习的意愿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速度匹配

速度匹配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要素,但它非常重要。

比如很多人说自己学习时经常分心走神、不够专注,其原因没有关注学习内容的难以程度,也没有调节学习的节奏。告诉你学霸的秘密: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高。

同时,速度也是一种能力。因为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那些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他们不满足于会做,还追求快速做且不出错。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对之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

比如一位钢琴练习者,如果他弹的每首曲子都是断断续续的,那么即使他会弹100首曲子,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是钢琴高手。而一个即使知会弹一首曲子,但如果他闭着眼睛能把那首曲子弹好,也一定会让众人感到惊叹。

所以,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我们都应该树立这个观念: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比学习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学会之后的练习,并且要明确练习的标准。

1.     能用一分钟做完的事情,绝不花两分钟;

2.     一旦投入学习,就直奔目标,快速进入状态;

3.     用学校考试的标准来做家庭作业;

4.     刻意提高学习速度,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这些快速的习惯能把人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是能聚集穿透问题的能量,所以不仅能学得更好,还能留出时间让自己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以保持优势的正循环。

快速和优秀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这样表述才更加准确:一个人不是因为学习好才动作快,而是因为动作快才学习好。归纳起来,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在舒适区慢慢拓展;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想透了这些,能让自己的学习之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总之,好的学习状态是始终走游在舒适区边缘,只要坚守这个规律,我们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和乐趣,面对学习困难,我们也会攻无不克。

本节要点

1.     匹配是一个大智慧,它体现在难度匹配、强度匹配和速度匹配上。

2.     聚焦“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部分。

3.     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小到愿意行动。

4.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业务。

5.     同时追求做对与做快,因为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6.     舒适区边缘的掌握尺度如下:八成是熟悉的,两成是陌生的;八成是容易的,两成是困难的;八成是熟练的,两成是有挑战的。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