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录孙老板回忆录笔记之二:三十年前的精英同事们如今都在哪儿?

(2024-08-04 17:00:49)
标签:

企业文化

企业内刊

启明通讯

曾经的it精英

分类: 职场点滴

202472日星期二

昨天是笔记之一,关于企业内刊《启明通讯》。征得老板的同意,他回忆录中我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可以摘选,斜体字是我的感言。标题都是老板原作的排序。

8.3 《启明通讯》内容之二:关于公司/工作的随感杂谈

让员工有机会随意地谈谈一己之所想所感并与他人分享,本就是 《启明通讯》出台的初衷之一,事实上这一类的文字也就从没有间断过。需要注意的是:《启明通讯》上登载的文章,一方面因是文字而非随口说说,所以反映的是职工们经过思考后理性的、较为成熟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些文字皆由经历了人员流动的热潮后坚持留下来的员工写就,且潘大主编在选择文稿时也必定会提防文章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所以大都是正面的言说,因而也许并不能反映职工眼中的启明全貌。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总还是大家的心声,从而有着独特意义。

²  启明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

这方面,也许初入职者的感受往往是真切而值得关注的。正因为此,《启明通讯》中时不时的会有新员工发声。比如该刊问世后的第二期,就登载了二篇新人谈入职后的初步感受的文章。

文章一,作者Mr. Chen备注,文中所有提及的人物,我都用简称代指)题为加入开拓者的行列

摩西带领着他们,那些犹太人的先祖们,走过沙漠,穿过丛林,踏过沼泽……终于,看见了一片丰饶之地——这便是他们的圣地——迦南!

这著名的《出埃及记》,总会让人有一种激动,仿若同样置身其间,共同品味着这跋涉开拓的苦与乐。

开拓,不断地开拓,贯穿着人类漫长的历史。

在美国西进的拓荒者的中间;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的队伍中间;

乃至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长途迁徙中,无不向后人展现着一种开拓精神。

在这些伟大的开拓当中,我们所见的都是一群群团结一心的人。也许在跋涉当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但他们皆有着一种对未来的信念,皆有着忍耐一切痛苦的意志,皆有着破釜沉舟的勇毅。他们的休戚,荣辱,乃至生死皆系于这未尽的事业上了。正因为这陷于死地的危机感才激发起每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汇集成惊世骇俗的力量。他们最终成了强者,哪怕他们曾经不是。

如今的启明,也正进行着开拓新天地的创业,正所谓之第二次创业。能够置身其间,一同去经历这开拓,难道不是一件难得而又令人激动的事吗?它同样需要强者。

所以,别放弃,一同去开拓启明公司的新天地。它会激发出你生命中的潜能,它也会最终向你表明,你——是一位强者。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位 70 年出身的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居然知道出埃及记并敢说摩西如何如何——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些话语虽然已不再是禁忌,但至少是相当冷僻的。将启明的第二次创业与之类比,虽是夸张,但读来仍令人感受到这小伙子的 凛然正气和砥砺前行的勇气。

陈君是略微内敛的工程师,在公司是做国内业务的。平日里不声不响,待人沉稳谦恭,一看就是教养很好的年轻人。阅读他的文字,使命感彰显,而他也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员工。那个年代读理工科的他,已经知道“出埃及记”,而且引用得当,的确很稀有;我是二十多年后到了以色列,才了解摩西是怎样出埃及的。

另一篇是 93 年交大研究生毕业后刚入职不久的Mr. Ye的作品随想点滴

还是在年少时,每当静空的夜晚,看着天上繁星点点,知道其中有一颗叫启明星,它到了凌晨就早早地唤醒天空和大地。那时候,总有许许多多的胡思乱想满脑子乱窜,也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成人后会来到一家以启明命名的公司里工作。好多年了,苦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 试,毕业了一所又一所的学校。终于发现,我已经有了知识,有了经验,有了阅历,有了成熟,我可以也应该发挥出能量,做个现代 社会中坚力量的一份子。我选择了启明,作为更高起点上人生之旅的启航点,从这里驶向梦寐的彼岸。

……

也就是这个Mr. Ye,在当年的年度总结中又谈到了他眼中的启明:

回首中的遐想:公司有着非常好的软环境,上层领导对公司的前景充满理想和 信心,也不乏文化色彩和人情味,我喜欢这样的环境。

在公司里总有许多事等着你去做,总有新的东西让你接受,我喜欢接受挑战,接受新的知识,在这里我感到充实……

我期望公司在硬件上多投入一些,使我不要离计算机太远。一个学计算机的人,长时间不摸计算机会闷得慌。

我期望公司加强管理,舒适的环境应该有利于更好的工作,领导对一个睡眠环境的容忍,会被员工误认为是默认。

我期望公司增加对员工的培训,尽管在工作中可以接受新知识,但一定的培训会使员工更有效地工作。

我期望公司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一些个人的专长和兴趣,比如我熟悉 UNIX,我对多媒体很感兴趣。

我期望公司有高一点的薪水,使我感觉好一点,不要老在亲戚、朋友面前羞于谈自己的收入。

最后,我要感谢公司领导、部门 MANAGER 对我的关照和重视,希望来年我能使你们更满意,公司也能使我更满意。

作为一个刚刚踏上职业生涯之旅途的小青年,如此真切的心境袒露,今天读来仍能令我动容。

这位Mr. Ye我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是我招聘进来的,他的优秀在老板上述文章中都可以见到。他来公司一年不到就离职了。记得他在一次月度酒会中,端着酒杯向我敬酒,然后说潘老师,我要对你提点意见:你在招聘中将公司的文化、前景、业务描述得太好,使我有很多憧憬;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产生了很多失望。你不在业务部门,你所阐述的我可以相信,但并不是公司每个部门或者每一位领导都有这样的认识和作为,所以我提出离职。。。

他的话给到我太多的警醒与反思。的确,招聘官个人的见解与觉悟只能是个人的,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多。尤其对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人才,应该展示真实的工作场景、任务难度,资源局限。若能认同理念,就能携手共进,若不能,止损成本很高。于是自他离职之后,我的招聘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忽悠不夸张,从战略的高度展示愿景,从战术的角度揭示将要面对的难题,从成长的角度剖析个人可能的收益。想来的会来,犹豫的、不想来的就不要勉强,因为来了也呆不久。。。

Miss Wang居然在入职的第三天,就写了初识启明一文:

也许是有缘,乍从报上见到启明——明星的选择,便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更是有幸,能在应聘、面试后被录用为启明的一员。

……

然而只有她,对我而言是相见恨晚,且交情越来越深。从她那里,我看到了启明有序的工作节奏,感觉到了启明团结相处的氛围,认识了那一颗颗闪亮的启明之星。对了,她就是《启明通讯》。

短短的二天里,她象位大姐领着我——认识启明这一大家庭中的成员。《我眼中的孙先生……》,形象地勾勒出主人公的轮廓,令我初见他便已对上了号。夏老师,想象中该是瘦瘦的学者身材,带着付眼镜(只是凭感觉猜测),他的每篇文章都含有深深的哲理,针针见血,气势不凡,真希望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能够应验,令他那位为之呕心沥血的小儿郎能多遗传点父亲的能耐。《第一的断想》令我对大伙嘴里的老板油生敬意,正是那份成功后的断想使我领悟到不懈奋进,追求完善的启明精神……

所看到的、了解到的启明的一切都仅仅来自于《启明通讯》,毕竟今天只是我到启明的第三天。透过这个窗口,我看到了这一集体中每位成员创业的甜酸苦辣,深深地感到那 份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恍惚中,自己已融于这片亲情之中,摇身成了一颗启明之星……”

真没想到,原来这《启明通讯》还有让人认识启明的功效。不过 这小女孩说得一点也不错:今天我不还是在通过这《启明通讯》再次 让启明及启明人回到眼前么!

Miss Wang勤奋踏实,从不斤斤计较,后来成长为市场部非常能干的工作人员。

对新的工作的感受,不仅有工作形式上的(如市场工作、培训工作),还有工作内容方面的。典型如承接日本订单的业务,本身就是新品种,而其中业务量相对较大、为公司带来良好收益的文字处理机相关业务,更是此前谁也没有触碰过的(不仅是对启明而言,甚至在全国大概也是如此)。于是负责该业务的那个好小人”Mr. Sun,也忍不住出来说起了自在流的……”

 原本题为自在流的甘苦,但想想实在没有甘,于是就用省略号了。 感谢启明通讯给我们这个发牢骚的机会,在此一并发泄了:

A.当公司众位同仁驰骋于ORACLE 天地,沉浸在 MICROSOFT 产品中,荡漾于公司客户之中时,不要忘了在我们这个高技术公司有我们这一支低技术部落,在为公司的明天耕耘。

B.我想大家都知道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有一种方法叫原型法;对此本人知之甚少,但粗浅的理解是:用计算机工具,帮助开发者设计出满足用户的界面。很不幸,我们的那种可爱的文字处理机显然不提供这种工具;于是我们手工开发程序;偏偏日本人又对原型法情有独钟;于是,在自在流开发处于热火朝天之时,自在流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个个肝火都烧得旺旺的。

C.真想对东洋彼岸的日本人说:落子无悔;真的,今天朝东走,明天死活也要你往西跑;远比国内客户赖皮,但你还得死活说哈依二字,尽管明白哈伊的代价是又一个晚上的加班。于是我又想到,老板在为自在流招兵买马时,尽量多招些胖子来干这活。

有点后怕,尽说自在流的不足;天地良心,其实公司同仁干其他活也够苦的,我完全承认,人人都有看人挑担不吃力的心态,因此,我仅想说相互理解才是真的  

(未完待续)

说起这位Mr. Sun,那可真是位人物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是华师大计算机系毕业的。人精瘦精瘦,戴着一副眼镜,总是一脸诚恳地望着你。他当时在我们的对日软件部工作,当我要去约稿的时候,就会苦着脸说自己真的很忙,但也真的很帮忙,不是自己亲自写稿,就是责成下面的工程师完成我的抽壮丁举止,写稿或帮忙公司的各种分外工作。

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Mr. Sun在公司工作了很多年,开口那日语就像日本人说的一样,深得日本客户的信赖。离开启明以后,他并没有去其他的日资企业,而是去了一家纯粹的美国公司,职位很高,堪称大佬。

摘录孙老板回忆录笔记之二:三十年前的精英同事们如今都在哪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