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孙老板回忆录,有关《启明通讯》的笔记之一

标签:
企业文化企业内刊启明通讯孙老板回忆录 |
分类: 职场点滴 |
2024年7月1日星期一
我1991年由航天局某研究所,跳槽到华东地区&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软件公司,从总经理秘书伊始在职场中不断发展。当时被我们称为“老板”的孙总,是这家专业软件公司从精神到业务的领袖。初创期间公司规模很小,不过几十号人,但都是华东地区顶尖学府的才子,说精英荟萃毫不为过。能被这样一群人景仰,孙老板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
孙老板退休之后开始撰写回忆录,我有幸成为读者之一。他慢慢写,我陆续看,一晃也有好几年。他从青春年少时代写起,到吉林插队,到读大学,到成为复旦大学、华东计算所、启明公司、32所与上海软件行业的拔尖人物,他的经历堪称卓越。我与孙老板共事只有三五年的时间,对他从人品到才学再到能力一直非常尊崇。记得当年有一家杂志采访我,问谁是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我说两位,一位是我的父亲潘镜芙,一位就是我曾经的老板孙先生。
孙老板为人一贯低调,我与他夫人唐老师的熟悉,源自公司初创期的企业文化建设。那时几乎每月都有现在称之为的“团建”,桂林路附近的各大酒店是我们的常去之处。每一季度或半年会邀请家属一起做短途旅行,感谢他/她对员工的支持。我作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自然熟悉员工的家属,而我们的孩子们也都因一起旅行而彼此知晓。孙老板最初的回忆录,就是唐老师一篇篇转发给我的。最近因为写到了启明相关的往事,与我关联比较密切,就直接加了老板的微信,可以尽快看到。
老板之前回忆录中有关哲学、经营等等的篇幅,我读着总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总认为老板最合适的岗位就是大学里社会学或者管理学院MBA的老师,他在大量史实(这又是我的震惊所在,这几十年的工作、学习笔记是如何保存完好的)基础上所做的回顾、剖析、反思与总结,那真是在静悄悄地叱咤风云。
孙老板日记里有关《启明通讯》的篇幅,我作为其从创刊到闭刊的唯一主编,读着的时候很多人与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岁月。所谓美好,是因为九十年代初的知识分子们还都很纯粹,有理想有抱负还有牺牲精神。后续的职场,这种纯粹与激情被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断稀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市场份额、指标利润、权利游戏。。。
征得老板的同意,他回忆录中我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可以摘选,斜体字是我的感言。标题都是老板原作的排序。
8.1 启明人谈启明
虽说被员工们称作“老板”,自己也自以为是“老板”,但其实在 我的心目中这“老板”并非就是我一个人,而是指包括我在内为启明的生存发展奋斗并由此而获得成长与快感的群体。至少是希望如此:让启明成为我们大家共同上演一出好戏的舞台。这一群体,即启明这一独特舞台上的各种角色,除了那些“老板”的“朋友圈”中即我印象较深的同事们,还有那些在今天甚至连名字都感到陌生的员工。
在当时,与员工们一起谈公司该办成怎么样、面临什么问题及该如何解决、个人的感受和诉求如何等等,是公司内一以贯之的重要活动,在会上大家即兴发言,谈论对公司的看法和意见、要求。
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各抒己见,到 92 年达到了高峰:面对人才流失的窘境,当年的 7 月开始了一连串的座谈讨论。如(前文已述的)讨论宏基企业文化的部门经理座谈会,漫谈宏基文化对我们的启发,并审视启明的企业文化。当然也不仅仅是会议形式:同时还做了“员工心态调查”——通过与多位员工的个别交谈,听取大家的意见。有的员工大概还觉得谈得不过瘾,专门写了书面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各部门也都组织了座谈会,听取意见并汇总后提交给本人以供制定后续规划计划时参考。到 12 月初,又是一次正儿八经的部门经理会议,谈“VSC 与理想状态的距离”,从大家的发言中,亦可见到当时与会者眼里的启明是怎么个模样,又期望启明长成啥模样。那次会议至少有十人参加。话题围绕着“如何评价一个公司”以及我们在许多方面“为什么做不到”而展开。
在老板的此篇文章中,看到好几位启明元老一针见血的观点,至今看来都很有参考性与操作性,要知道那可是22年前的认知呐。读着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再细看他们的观点,又结合二十多年间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觉得很多人与事是一脉相承的。这些精英能够成为日后的大佬,是有基础和底蕴的。为了职位、指标、利益,生活,他们的朝气蓬勃在青年走向中年的期间会有改变,但想来他们都不会忘记曾经与老板一起共事的那段风华正茂的岁月。
8.2 《启明通讯》内容之一:简报与动态
所幸的是 93 年随着“第二次创业”的号召正式发布,在小潘(本人)的努力下《启明通讯》问世,平添了一个更为自由地互相沟通的平台,记录下了一系列当时员工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这些无所顾忌、并无任何功利目的的文字,无疑只是记录了员工们工作中的某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和对公司及同事们的随意一瞥,却折射出了当年启明的人物群像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氛围,从而成为了我今天的珍贵记忆。
当年,一个一百来人的小公司,居然还办了个内部刊物,为什么? 其实我也早就忘了。好在《启明通讯》创刊号上小潘的一席“写在前面的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办这么一个刊物的初衷,故全文抄录如下:
“或许大家都已熟悉公司各类解释权归办公室所有的管理文告,我们想办一份刊物是解释权归大家所有的文化刊物。我们希望设立一个话筒给老板,让老板定期发布公司动态;我们也想建立一个窗口,让管理层和员工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更希望设立一个论坛,让大家评判公司内外一切的一切;我们也给大家一个空白,让大家尽情发表自己的奇谈怪论;我们也不会错过公司生活中的种种喜剧,让大家分享工作之余的快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但更是一个交流的社会。我们创办这份刊物,无非是想建立一种接口,为管理层和作业层创造一个交流的氛围。因此,希望大家踊跃投稿,稿件恕不退还,一旦采纳,三月内可获稿酬,稿酬面议。 我们也很欣赏大家在这份刊物上的涂抹卷阅,到时一定拜读,同时,谢谢!”嘿,文笔一看就是我的风格。
作为一个交流的窗口,其功能首先是公司发布信息的“广告栏”。其内容,主要是每(月)一期的开头部分,在“工作简报”的栏目之下,清一色的发布“x 月工作简报”——罗列出上月各部门分类业务进展情况概要及当月工作要点(由各业务单元负责人提供),由此而让员工能够知晓全公司业务与管理的基本状况,而非仅看到自己所参与 的那个项目的情况。除了这些定期的通告,偶尔还有对公司而言比较重要的工作进展的通报,典型如“VSC 近阶段来与海外公司协作交流情况简介”等,其目的都是希望员工能够由此而更有“主人”的感觉、 更有团队精神以及成就感、紧迫感。
除了这些流水账似的一本正经的通告,作为“广告栏”还时不时的有简要的、个人视角而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报导:每当公司在业务上有重要进展或管理上有重要举措时,就由相关人员写个报导,发布在 “启明动态”栏目上,以告知全体员工,并在让该进展有关的人员出出风头的同时,也鼓舞大家的士气。比如,启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MRP-II 产品 MAS,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期望它早日问世并得到用户的认可,成为制造业领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明星”,同时也担心它是否会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败家子”。于是 93 年 5 月 MAS 在上海发布,其后启明通讯上的“启明动态”栏目下发表了小潘亲自写 的“MAS 产品发布暨演示会纪实”,较完整地记录并描绘了会议的情况,同时MAS 市场销售部也写了题为“共同收获 MAS 成果”的短文,不失时机地动员大家为其推荐潜在的用户(此二文在此前讲述 MAS 业务时已全文引用)。
上述“工作简报”或“启明动态”栏目中的内容,虽然已经有不 少是夹杂着个人感受的报导,但毕竟还是比较正式的公司运作情况的 反映。而《启明通讯》中更主要也占据着更大篇幅的,是员工们关于 自身的工作及其环境的一些感受(包括牢骚)以及期望和建议。(未完待续)
从老板以上“简报与动态”的回顾来看,在1993年,作为行政人事部主编的《启明通讯》,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行政管理,径直对接了企业的各项业务,兼具企业文化的建设。当时能有这样的意识与行为,主动、积极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管理贴近业务,服务业务,因此我们一直与业务部门的大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驱动着管理,管理服务于业务”,是我十多年后在华东理工大学MBA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的。这些有充分实践经验的管理理论和做法,经过辨析与论证,深受学生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