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院士珍贵史料:5岁投稿的画作与16岁时写的作文

标签:
父亲珍贵史料5岁投稿的图文16岁投稿的作文曾经录取的大学中国科协年会 |
分类: 亲情 |
2024年3月10日星期日
昨晚,“丽达老潘”公众号热心读者赵杨女士联系我:
尊敬的潘阿姨:您好!刚刚在民国报刊数据库里检索了一下,查到了令尊7岁的照片和画作、18岁的一篇作文《父亲》。不知这两条史料您有没有?我发给您。
赵老师:我这就发给您:)
赵老师: 哈哈太好了!是啊,您父亲7岁的骑自行车照片,我在您公众号看见过,因此确定就是同一人。配文可能也是您父亲亲笔写的毛笔字。看起来像7岁小朋友的字。
丽达:是的,看父亲自己写的字就是7岁,但看期刊索引是1935年出版的,父亲1930年1月出生,投稿时只有5岁?阿邦说只要查出刊登作品的画报是哪一年出版的即可。这个任务我只能委托赵老师了。。。
赵老师:我查了一下,《小朋友画报》1934年创刊,您父亲的图画发表在1935年第2卷第28期《小朋友画报》,这是半月刊。这是刊登您父亲期刊的封面、封底。有发行信息。我估计您父亲写的是虚岁,28期,民国24年(1935年)8月15日发行。您父亲1月出生,可能多算了两岁的虚岁。
丽达:这就是了,1937年日寇打进故乡,祖父率家人逃难。也只有在1935年国泰民安的时年,祖父才有心境为父亲在《小朋友》画报投稿。
赵老师: 您父亲回忆录里:上小学三年级时(1937年),“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了。就在这年的“八·一三,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英勇抵抗。我跟在大人们后面,每晚收听电台中广播的战况,父亲和店铺的职员们则把战报抄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大门外以示振奋。一开始时,从前线传来的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是随后战况不好,突然传来消息说数万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了!中国军队无奈,被迫从上海撤退!为什么?“唉,小日本陆路难进,就转奔海路袭来上海,他们登陆时畅通无阻,就欺负我们中国没有海军呀!”听到父辈们忧伤的谈话,我幼小的心灵中,多么希望我国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啊!
您父亲1937年已经三年级。所以1935年一年级没错。画画下的毛笔字写的是“潯中附小一年级生 潘镜芙”。潯中附小=南浔中学附属小学,实岁5岁就上一年级了。画画时“放暑假”,实岁5岁半。
丽达: 你太厉害了,专业档案工作管理者呐。赵老师:哈哈,历史考据学术训练的结果。请继续看赵老师昨日给我的第二个震撼的信息:父亲在1946年投稿在《开明少年》杂志的作文--《我所熟悉的一个人:父亲》
赵老师: 我读了也非常感动,抗战期间家业艰难,父亲想买一支钢笔给儿子却力所不逮,儿子体谅父亲。非常感人!
我将赵老师给的珍贵资料转发给为父亲写传记的王艳明教授,他读到祖父教育父亲的那段文字这样写道:
“不是潘老自己写,要是别人讲我肯定怎么都不会相信。1946年,应该是潘院士苏州读高中时所作。小时候家境好,又是长孙,难免奶奶等一干长辈娇惯了些;后来逃难,到上海苏州日子就越过越清苦,加上父亲的严厉,性子也就慢慢磨砺出来了。难得真实真性情。”
丽达: 我也难以想象成年后儒雅一生的父亲会掷碗,可见祖父的教育很严格。
父亲这篇作文之写得真好。首先,是描绘出祖父的平易近人,作为晚辈的我们也是第一次晓得祖父与子女之间这样有趣;其次,是祖父对孩子德才并举的严格教育,生动的举例画面感很强;第三,国难时期买一支钢笔的不易,作为长子的父亲晓得体恤祖父当家的难处;最后,作为一个爱国的商人,祖父对抗战、法币的国策深刻的理解和支持。
父亲的作文令我很感动,将祖父的家国情怀描述得很真实,也因此才有父亲的传承与一辈子的发扬光大。
赵老师:潘阿姨好!昨晚又查到两份您父亲的建国前史料。分别是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在1948年《申报》刊登的拟录取新生名单。因为太晚怕影响您休息,现在发给您。
申報(1948.Fulltext.新聞)·9月.6日,1948,版·中央大學新生滬區錄取名單
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上,一位院士的报告,引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的深深思考。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赵老师提供的珍贵史料,使我们后辈得以知晓父亲自幼以来的经历,书香门第要代代传承,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