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絮语:了解干细胞、走神于阶层、中国蓝印花布馆

标签:
上海的秋日生命源于细胞走神网红店中国蓝印花布馆新式里弄老洋房 |
分类: 旅游 |
2022年10月22日星期六
秋日之一:生命源于细胞,细胞守护健康
昨日与莉莉有约,与一家高科技医疗公司的CEO见面,了解干细胞对人体健康的各种益处。
莉莉给了我一个会面地址的链接,怎么也看不出它的属性,咖啡馆、茶室还是会所?但就在华东医院的斜斜对面,我打开电子地图一路走着,莫名就过了这个弄堂号码,问了一位老太太要我回头走,终于看见了这个弄堂,弄口却不见莉莉,电话后说在弄堂深处拐角处等我。拐进去果然看见了CEO高大的身影与小巧的莉莉。
原来这里是个住宅,但进了门洞却是满眼雅致,沿着装潢精致的楼梯到了顶楼的露台,在秋日有点灼热的阳光中,听CEO告诉我细胞如何改变世界。来自斯坦福的博士将各种深奥的医学原理对我娓娓道来,他的科普能力极强,以致他对我介绍了相关的知识与解决方案后,我竟然没有问题可以再问,因为可能有的疑问都在他的阐释中得到解惑。
十分赞赏这家公司的理念:“我们希望让病痛成为一种措辞,而并非一种感受。我们渴望让世人远离疾病和衰老,留更多美好的时光来享受并热爱生活。--我们专注于应用生物学及工程技术学的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的难题。”
秋日之二:在老牌网红店“走神”文化另类
告别了CEO,秋日阳光正好,请莉莉找个店咱俩午饭并海阔天空神聊。她熟知各种海派好去处,带我到了 走神AlldayBrunch·Bistro(愚园路镇宁店) 。莉莉说工作日的傍晚或周末,这里是一座难求,现在是工作日的中午人最少的时段,到的时候户外的位置已经坐满,宽敞的大堂内还有位置,莉莉说运气不错。
照片:网红店“走神”餐厅
点菜肯定是劳烦莉莉的,她还带了自己制作的加了威士忌的咖啡给我喝,真是非常独特的体验。我原本并不喜好咖啡,酒是点滴不沾,这咖啡却是喝了两小杯,不涩不呛,有着一种独特的芬芳与清冽,会让你不知不觉一小口一小口地抿入口内。
这家店中文名为“走神”,那我们两个就在此地走个神儿,聊各种各样的话题,格调与品味是绕不开的话题。谈到阶层,莉莉说我大概是典型的中产,我讲NO NO , 你是保罗·福赛尔《格调》中的“雅皮”或“文化另类”阶层。即指那些有品位、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富有的阶层(但你相对我而言是富有的哦)。
照片:威士忌+咖啡配可口的午餐
译者之一的石磊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在美国人数最多的阶层——中产阶级,按照作者的分析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原因则是由于他们象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要在他人眼里看起来生活过得既得体又安全,就必须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体现出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更低的社会阶层奋斗上来,因而在生活里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个性的、标准的、可以明确指示身份的物品。
你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不在乎你的钱财,但有生活格调和品味的人却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从而提高TA的社会等级。
秋日之三: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新式里弄住宅
吃饭后与莉莉道别,一个人去看了华山路上的翻新了的德莱蒙德住宅,蔡元培故居,然后溜达到小时候外婆家所在的弄堂。
照片:修缮一新的德莱蒙德住宅
德莱蒙德住宅位于静安区华山路263弄7号,于1917年落成,因外侨德莱蒙德在此居住而得名。解放以后收归国有,现为光明食品集团的办公楼。整幢建筑风格典雅、内饰精致、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德莱蒙德住宅,隐藏在大胜胡同里的百年老宅终于开放了》(作者:Cynthia Shen),详细介绍该建筑的人文与建筑,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值得一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004/16/45226383_1050465626.shtml
照片:蔡元培故居
上海蔡元培故居,位于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饭店斜对面),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亦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故居。这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并非蔡先生自己购买的居所,蔡先生一生并未置购房产,实践其“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理想。1937年蔡先生在此短暂居住,不久后因日军侵占上海移居香港,1940年3月病逝。1940年蔡元培过世后,他家逐渐败落直至生活与居住都成难处。直到解放后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了解知道这些情况后,做出决定,特批此幢房屋供蔡元培子孙后代永久居住为止。
照片:善钟里
善钟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区境西南部,巨鹿路、长乐路之间。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处原善钟路(今常熟路),故名。
而哥哥与我对善钟里的记忆,源自“WENGE”的“CHAOJIA”。那时我只有七八岁,哥哥十来岁,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去上班了,我们周末会去外婆家。懵懂的少年时代,看到一卡车、一卡车被拉走的物资,听人们议论这家有啥了不得的财富,那家东西藏在谁也想不到的地方都被找到。这条弄堂里不但住了很多有钱人家,还有上海歌剧院的宿舍,京剧名家周信芳等文化界人士。
照片:上海的新式里弄老洋房
照片里的都是上海老洋房系列新式里弄住宅。南华新邨于1937年建造。长乐新村建于1930年1-4层,地中海风格。
新式里弄住宅是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比较适应当时中上层阶层的需要。境内最早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是民国9年(1920年)由中国营造公司建造的亚尔培坊(今陕西南路582弄)。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以铜铁栅栏门代替“石库门”,为争取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反映上海这座十里洋场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
秋日之四:遗世独立的中国蓝印花布馆
照片:蓝印花布馆所在的弄堂
离开有着很多回忆的长乐新村,想着怀旧之旅应该到中国蓝印花布馆。它坐落在长乐路637弄24号,一处静雅的小巷中,我走到了弄堂底,看到门开着就慢慢踱步进去,正要拐进鹅卵石小道,看见一位气质典雅的女性从里面出来,用一口台湾腔的普通话问我:这里开门么,可以进去么?
被问的我迅速思考,弄堂里一个人也没有,这栋小楼没有看到任何工作人员,开门么?我也不晓得呀。我对她说,咱们既来之则进之。她说好呀好呀,咱俩一起进去,一个人进去感觉怪怪的。
照片:琳琅满目的展厅
我们俩走过鹅卵石小路,进入一个院子,来到坐北朝南的楼前,店门留有窄窄的缝儿,里面灯光全无人影不见,但又显然不是闭门谢客。我们俩先是轻轻敲门,然后这位典雅女士用中文、粤语、英文轮着叫门,是否用日语了我一下子倒是想不起来了,我当然是用普通话咯。过了好一会儿有人应声来到了门口,我们问可以进来么?他说可以可以,不仅把门拉开,还开了所有的灯,我们得以进入中国蓝印花布馆。
照片:蓝印花布馆最先是日本友人开的
这个蓝印花布馆最初是由日本友人久保麻纱创建的。久保麻纱是日本著名剧作家、日中友好人士久保荣的养女,从50年代她就迷上了中国蓝印花布,而后不遗余力地在江浙、云南等地收集,最后在上海买了幢两层小洋房,开辟了这家中国第一家蓝印花布馆。里面全是手工纺织工艺、天然植物染料、中国民间收藏,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纹样,我俩一边看一边赞叹,在蓝与白的世界里,倾听着岁月的变迁。
照片:蓝花印布衫
典雅女士与我一边欣赏一边与开门的先生聊天,她问这个博物馆开了多少年?矮个先生回答我们有33年了。后来才晓得他是这里的馆长朱先生,1993年起在此工作,至今已近30年。“能够原汁原味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不多了,现在有一部分直接使用化学染料,还有一部分无法做到双面刮浆,虽然操作看起来更便利,耗时更短,但总少了那么些味道。”朱馆长略显遗憾地表示,纯手工作坊越来越少,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蓝印花布亟需更多呵护。还好现在这个馆是国营单位,有政府补贴,否则也真难以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生存下去。
照片:蓝花印布收藏品
中国的蓝印花布,是世界上少有的美丽花布,它像著名的中国青花瓷器一样,以蓝白两色,表现着中国老百姓丰富而朴实的情感,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家极富想象力的创造。在蓝印花布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虫鱼飞鸟,那些点或线连缀而成的图案,荟萃了天地间的美妙精灵。在那一片纯蓝色中,包蕴着无穷无尽的丰富色彩。
照片:蓝花印布孤品好贵呀
蓝印花布馆里凡是柜台和展柜里的展品都是可以购买的。典雅女士发现了几块好看的面料,唤我过去一起欣赏。哎呀,这样细致的花纹扎染起来难度太高了!她将面料在身上比划,我说与您太匹配了。她一顶丝绒软帽斜扣在头顶,长长卷卷的麻花辫侧垂于肩上,身着藏青色的修身衣衫,一条薄薄的蓝色丝绒围巾松松地挽在脖间,一只双肩包斜挎在臂弯处,深深浅浅的蓝色优雅地在她身上,简直就是模特呐。她一边比划着孤品料子,一边说是好看呀,但是太贵了,要6800元,现在不敢乱用钱诶。
我们俩有些自嘲地对朱馆长说,咱们是欣赏为主哦。憨厚的朱馆长说:不一定非要买的。你们能够欣赏,又说出这么多道道来,我已经非常高兴了。
典雅女士问:平日来的客人多么?馆长答:疫情后境外的人士来不了,他们购买的比较多。听闻来的亚裔人士居多,我说台湾人买得多,香港人买得少吧?朱馆长连连点头。
照片:总归要做点贡献的
朱馆长专门为我俩开的门,咱俩总归要做点贡献吧。典雅女士买了一只蓝花纸巾袋,又买了一双蓝印花布拖鞋。我买了一顶帽子,朱馆长说这个工艺非常复杂,都已经没有人再有耐心做了。他专门拿了馆里的礼品袋给我装帽子。
礼品袋子给典雅女士,她先说为了环保就不要了,但随即问朱馆长你们有公众号么?馆长羞怯地回复:没有。她说没有关系,袋子和介绍给我,我请下属帮你做公众号。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典雅女士是东方卫视的。
照片:与邂逅的典雅女士互拍道别
欣赏了各种各样的蓝印花布,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我们与朱馆长告别,典雅女士说,以后我会带朋友来的,一定会再来。
离开庭院,我说这真是一栋遗世独立的小楼。怕她不清楚,我说“遗”产的遗,这里从小楼到蓝印花布,都有着深深的寂寥。她也略带伤感地回复:是的是的。
即将走出小楼,我们再抬头看看悬挂之墙上、已经褪色的广告。。。门口有一间小平房,绿色给这里带来些许的生机。典雅女士说咱们在这里留个影吧,你为我拍,我为你拍。OK !我不知自己为她拍得怎样,她为我拍得很认真,还笑眯眯地提醒:收紧小腹哦。我一愣后随即笑着按照吩咐做了。
拍了照片,在此邂逅的我们俩微笑地道别。我说:希望尽早看到中国蓝印花布馆的公众号哦。她说:一定,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