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院士老爸的倔让人无可奈何呀

标签:
大型人物报道《先生》院士父亲 |
分类: 亲情 |
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
上周五8月19日,老爸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大型人物报道《先生》(第六集)的采访。
图片1:等待记者来采访
开始之前我就与江晓晨记者说:老爷子谈起工作就欲罢不能,你务必有勇气踩刹车;如果他的话一股脑地在自己思维的轨道里无休止地前进,你务必把他请回到你的采访大纲里来,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啊。江记者听着微笑点头,示意他很清楚了;我则暗自思忖:嘿嘿,你么有体会到我的提醒会是有多么的必要呐。。。
上午九点半左右开始采访的,此次因为是音频节目,不需要摄像机与灯光设备,因此相对而言采访是比较轻松自然的,武汉所里党群处来的李璐陪伴着老爸和江记者,我循着惯例没有进入客厅,以不打扰他们的工作。
图片2:采访中滔滔不绝
一个小时过去,小吴阿姨从外面买菜回来,告诉我门口有一位青年站着,问会不会是上海分部的同志?还未及回答,李璐已经从客厅过来,到门口迎接了那位青年,果然是上海分部的叫胡大川,他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没有敲门是怕影响到采访,一听就是行家里手。胡大川一看就是曾经的军人,最难得地是他告诉我:在部队搞宣传工作,上过潘院士设计的所有驱逐舰!哇,真是太难得了,这是我们家人从来不敢有的梦想:作为中国驱逐舰之父的儿女,能到父亲设计的驱逐舰上看看。。。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除了李璐出来为爸爸的茶杯加水,里面依然是采访进行式。
图片3:再讲两分钟
眼看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里面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我只能推门而入了。只见爸爸还是很起劲地在讲,嗓子也有点嘶哑了。我问江记者差不多了么?看到他有点为难的脸色,我知道老爸又驰骋在过往的岁月里信马由缰了;做了打住的手势请老爸喝水,提醒他注意时间,对应着记者的问题来。然而,看他一副“我清楚”,“我明白”的傲娇,就晓得老先生根本没有明白我的暗示:说多了。。。
因为是音频采访,我就直接坐在老爸身边不走了,以便随时提醒和干预,年轻人对着潘院士,不好意思叫停呐,更何况讲的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经历与向往呢。之后我反复做停止的手势,老爸总说再给两分钟;而每个两分钟至少是五分钟,还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最后一点”,直至十二点半才终于结束了采访。
照片4:父亲吹口琴
江记者问:能否请潘院士吹一曲口琴?他又欣然应诺,还要自己去拿,说我不晓得哪一个是新口琴,起身时因为久坐身形已经有些摇晃,我赶紧将他按下,去他卧室拿来口琴。老爸拿起口琴就又吹起了李叔同先生的《送别》,还解释说因为与家人一直分离,所以这首曲子是铭记在心的。。。
江记者说:能否吹《军港之夜》?老爸与我都面露难色,因为很久没有吹记不得曲子了,思忖后老爸说你们唱几句我可以跟上。李璐马上说我能唱,随即轻轻哼了起来,老爸果然慢慢合着歌声吹起了口琴;此情此景女中音的我也一起哼唱起来: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只见江记者带着惊讶望了我一眼。。。其实在我们家,很久很久以前,爸爸吹口琴为妈妈和我伴奏是经常的事情呀,《王小二要和平》、《洪湖水浪打浪》等,是曾经部队文工团员妈妈的歌,《小鸭子嘎嘎嘎》则是我童年唱的歌,与爸爸合作最多的歌曲则是《送别》。
图片5: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
口琴结束后,江记者说要采访我几句,请老爸去休息或吃午饭他不肯,静静地坐在一边听我回答:父亲对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你眼中父亲和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到外地去工作,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回到上海。父亲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我十七岁人生的叛逆期,面对生与死、怎样活着有很多的无解,是父亲一封封信写给我,帮我度过了青春期的晦涩,建立了积极的人生观。可惜因为搬家太多,这些信都没能保留下来,但我始终记着父亲的教诲。而我也是很多年以后才知道:父亲那个承担着多么重要的工作,繁忙、压力难以形容的,能够抽空持续地给我写信是多么地不容易。父爱如山!
父亲与母亲的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年轻时相遇相知,婚后父亲与母亲有长达31年的两地分居。是母亲默默地为父亲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晚年母亲多病,则是父亲日日陪伴相守相送,使母亲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中绝不孤单。记得那年到第六人民医院看病,在人群中看到父亲搀扶着母亲远远、缓慢地向我走来时,眼泪不由地夺眶而出。此后在世界各地,只要看到老夫妇携手而行,父亲与母亲互相搀扶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眼前,禁不住自己的目光久久相随。
图片6:采访后的合影
眼看已经是下午一点了,老爸还没有吃午饭,我们送走了江记者、李璐和胡大川,小吴阿姨说接待采访太累了,爷爷吃不消的。我点头称是,但这不是人家的问题,而是爷爷谈到工作就欲罢不能呀,你也看到我很多次地提醒,直截了当的打断,都没有用呐,被采访平时不爱说话的爷爷总是很兴奋,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刹车失灵咯。倔,真是倔,倔得我们毫无办法。
图片7
采访番外:
李璐采访结束回到武汉后,某日在微信里问我:对了潘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您。
丽达: 请说。
李璐:潘院士以前说过一段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我们一代代七〇一人的努力、牺牲、奉献,能换来中华民族今天的自立、自强、自信,我觉得很值得很光荣。”通过那天的采访,我发现这其中也包含了您全家的牺牲与奉献。
丽达:哦,谢谢你。
图片8:
李璐:几十年和父亲分离,对您个人来说,觉得值得吗?
丽达:嗯。当时是没有选择的分离,国家的需要是最大的值得。如今回首再看,这种分离被动地促进了自我成长,凡事靠自己,成了哥哥与我生活中的天条。
李璐:谢谢潘老师,我觉得您全家都是为国家付出很多,都值得被铭记。
图片9:
丽达:不敢当的。但妈妈给哥哥与我的言传身教为:爸爸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我们只有全力以赴地支持。当年《东方之子》来采访的时候我就说:爸爸的军功章里有妈妈贡献,值得铭记的就是我的母亲:许瑾。
李璐:太了不起了.
衷心感谢李璐为我提供父亲的工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