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洲建筑散步》汉宝德眼中的无锡寄畅园

(2022-03-22 22:04:37)
标签:

汉宝德

无锡寄畅园

亚洲建筑散步

黄健敏

分类: 旅游

2022321日星期一

封印在小区里,天天鸟语花香,一日三餐,吃吃喝喝,躺躺睡睡,为了日子不过得稀里糊涂的,就认真看书写札记,接续昨天的日记,阅读汉宝德先生所著的《亚洲 建筑 散步》的读书札记,写到他如何寻觅无锡寄畅园。

《游寄畅园》

以下这段话感同身受:

“寄畅园在惠山的北麓,应该在无锡城不远地西郊。可是身临其境,完全失掉了与城市的方向感,使我非常沮丧。快速的经济发展,让古市街、老城区受到无情的破坏,传统空间文化已经消失无踪,浪漫的江南风光也随风而去了。我走进惠山公园的大门,失神落魄、无精打采地去寻找寄畅园,心里实在没有报多大希望。”(读到这里正巧要翻页,我在想他找到了寄畅园么?如果找到的也是像现在假兮兮新的乌镇,那真是了无兴趣了。)

图片1:俯瞰寄畅园

 

《亚洲建筑散步》汉宝德眼中的无锡寄畅园

汉宝德先生这样写到:

“为什么费这么多事,深访这座孤立在无锡郊外的古园呢?。。。因为这座园曾经受康熙皇帝七次驾幸。乾隆皇帝不但驾临五次,并且命画师写景、画图,在清漪园仿造了一座,可见他喜爱之深。。。像这样一座为清朝两代皇帝所特选的古园,一定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岂可不看?

。。。它的特点就是景色集中,而尺寸不大不小,使人有亲切感,能自然地融入景色之中。

我见过苏州主要的几座园林,它们的名气与所受学术界的重视超过寄畅园甚多。可是在景色上,没有真正动人之处,大多名过其实。即使偶见隽永的小景,也因为尺度太小,有小家子气,苏州的院子不是因为被院墙割裂得太多,就是过分做作,少有自然的韵味。”

图片2:寄畅园原入口

后面的好几段文字,写的都是如今的寄畅园已经被先后颠倒,游园路线早就被破坏无遗了。细读之后,我知道了江南园林应该怎样赏析:“先涤除凡尘的牵挂,再进入动人的全景。寄畅园在江南园林中之重要性,是它的古迹价值。因为它很可能是名园中保留古味最浓的。苏州的名园,也有自宋代开始的,如沧浪亭;也有自明代开始的,如拙政园,但多半一再地换手、一再地改建。经过数代沧桑,早已面目全非。今天我们所见的格局与山石、水域,大多只是民国以后,甚至近年改做。比较起来,寄畅园还算是保存的比较好的。”

读到这里我在想,这本书是2021年出版的,汉德宝先生2014年已经过世,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是写在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当时的寄畅园还保留了很多古迹,在新一轮的古建筑大修建中,寄畅园不知是否能够幸免于粗制滥造,以假换真之中。不知道了,惠山公园之前是去过的,记得还是阿邦能开车的年代,带了老爸和婆婆一起去的,是否找到了汉宝德先生所描述的寄畅园就不知了。当年的我即便看到了寄畅园的匾额,也不知这些典故,而细细品鉴。可见博览群书的确是必要的。

3:凤谷行窝

寄畅园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明中叶一位大官秦金所始建的。最初叫做“凤谷行窝”,山坡地上利用原地形,高处为山,低处为水,上搭亭桥,是很简单的工程。它与苏州园林最大的差异,就是这里是真正的自然。且自此之后的四百年间,这座院子基本都在秦家手里。

大约晚明隆庆万历年间,秦家的子孙秦耀,一个好官被人诬告贪污而丢官,且一生不得昭雪。他在心情极端郁闷之下,以园林的经营为寄托,全力改建了“凤谷行窝”,并把它改名为“寄畅园”,这个“寄”字把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心情表明得很清楚了。大体上说,今天的寄畅园就是晚明的寄畅园。

秦耀死后因为分家,寄畅园差点就被分裂。好在秦家一直有能干的子孙。到清初有一位秦德藻,虽不做官,但非常能干,他重修寄畅园,还做了一件事:请了一位造园专家张涟叠石引水,使寄畅园成为江南名园。寄畅园的叠石,尤其是南岸的鹤步滩,才是明末时代的叠石观,与今日苏州园林所见的假山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所熟知的狮子林,被称为“用太湖石堆成蚂蚁窝”,感觉很形象的。说真话,我从小不喜欢这些假山,难得一见有如此真实的描述。

图片4:鹤步滩

汉宝德先生在文章中写到:

“今天大家都以为苏州的胡石假山是明朝的东西,有眼光的人自然很看不起当时的石艺。其实中国人喜欢湖石,是把他当作单一雕刻体来看的。唐代以来,读书人对于孔孔洞洞的湖石情有所钟,有些画上把一大块大型湖石亦置在台基上,当作艺术品看待,以湖石之造型言,是未可厚非的。但是弄一大堆,迭砌在一起,就另当别论了。”

后面汉宝德先生将寄畅园秦家的沧桑历史写了一遍,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好在还是秦家有本事的子孙,依然为寄畅园的复兴作出了贡献,也因此有乾隆南巡的再访寄畅园。他认为江南的园林以此园最古。尽管后来在北京照寄畅园的意思建了后来的谐趣园。园成之后,乾隆觉得与寄畅园仍差一筹。而此时的寄畅园,已刻印在“南巡盛典”中。读到这里我又觉得有趣,难得乾隆如此谦虚,没有因此而嫉恨秦家,使其怀璧有罪。

同时,转录名家写的文字,对其精准的描述、用词的讲究,很是受教。这也是我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做札记的缘故。随便看看,也就一晃而过的;抄一遍,一个字一个词语地琢磨,就深感语言的精妙。很多人说写作文太难,其实也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读、多品、多写、多用,也就其义自见,日渐受用了。

图片5:一步桥

再看汉宝德先生是怎样赏园的。

“寄畅园的水池本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型,因地形之故,并无曲折。为什么有幽深的感觉?。。。重要的是在中间收紧之处有的大树,把池面的景观分割开来,创造了深邃莫测的效果。清澈的池水,把岸边的亭廊与树木反映到水中,创造了另一种深度,使一个比较简单的画面,甚至出现浮云的动感。

寄畅园是以古树闻名的。当年康熙到园游览,首先受感动的是百年古树。今天到寄畅园,依然是以古树成景,树实在是没有那么古,只是枝叶繁茂,绿荫掩映,令人心神清爽,生远离尘寰之思而已。”

“园林是有生命的艺术,需要主人的爱护和照料,反映了主人的品味,因此一座园林的命运是与其主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不论中外,园林都反映出时代的兴衰,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汉宝德先生的《游寄畅园》,四百年的岁月似在一瞬间闪过。我的欣赏和咀嚼也结束了。

图片6:小桥流水和锡山龙光塔

又及:看文章末尾,(本文图片由黄健敏建筑师摄影)。书中的各种插图精美之至,很想知道这位先生的来历。网搜后得知:黄健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硕士,美国德州注册建筑师,黄健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果然是大有来头的先生呐。能尽心尽意为汉宝德先生的《建筑 亚洲 散步》一书做主编,负责选文和插图,人品一定是非常好的。而人以群分,这两位能够成为挚友,作为读者的我们才能读到这样图文并茂的好书。

报告各位读者,汉德宝先生所著的《欧洲 建筑 散步》,我已经在某宝以二手书的形式购得,疫情期间上海到货肯定是要很晚了。因为绝版,我也就不在乎全新拥有,只追求知识所得了。

图片7:锦汇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