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汉宝德先生《亚洲建筑散步》札记

(2022-03-20 21:13:33)
标签:

汉宝德

亚洲建筑散步

欧洲建筑散步

分类: 旅游

2022320日星期日

购买此书,是在书的封底页上读到这样几句话:写旅游文章,不会想介绍名胜古迹,因为这些旅游景点、建筑史记,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所能写的是因景生情的感怀(此句话我是特别认同的)。所以去了北京,不写宫殿苑囿,却写圆明园的几块残石;去了江南,不写苏州园林之盛,却写少人知道的无锡寄畅园。

买来的书被塑封的,一直也没有静心细看的契机。最近因上海网格化定点筛查被困家中,在小书柜里翻找可以阅读的书籍,遂拿到了这本书。心想每每出国旅游,看得也不过是建筑与文化。建筑承载着太多的民族、宗教、习俗文化,细读应该很有意思。

小心拆开了塑封纸,哦,好精致的一本书呐。里面的插图非常精致,对外出喜欢拍照的我来说颇有借鉴之处,因为要把建筑拍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我这类只带手机不玩单反的人来说,留影所取的就是看到这建筑一刹那间内心的感触。而且因为手机镜头有限,很难拍到全景,那么,所摄的局部怎样体现出“这个建筑”的特点?角度和视野就是要细细考量的。也许,这就是我买这本书的动机吧,亚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建筑,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散步,天地人浑然重叠间的遐想。

首先,汉宝德先生是谁?我真是一无所知。抄录封页内侧的作者与本书的简介。

汉宝德 1934-2014 台湾知名建筑师、文物收藏家。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学硕士。。。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建筑、文物鉴赏等方面影响力深远的学者。

《亚洲 建筑 散步》本书是台湾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附件土楼、徽州名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他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艺术和细节,更探寻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艺术家的感性和建筑师的精密,写下了大量建筑笔记散文作品。轻松凝练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亚洲建筑之美。

感想:这正是我这样一类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书籍。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专业的考据和枯燥的研究很难有毅力读完著作。探寻建筑历史文化内涵,艺术家的感性和建筑师的精密,对我们这样有一点文化底蕴,专业性不强的人特别适合。因为我们看山看水看建筑,就是以自己的格局解读所见所闻,有汉宝德先生的著作引领,即便我没有去过他介绍的地方,看过他解构建筑的文化元素,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毕竟生命和足迹有限。。。

图片:

其次,此书的目录

自序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游寄畅园

圆圈方块看土楼

大足石窟行

丽江大理行

神秘的花山石窟

徽州名居

韩国庆州行

吴哥三窟

东京访古

有凤来仪

印度建筑文化之触思

我网上一搜,才知道汉宝德先生还著有《欧洲建筑散步》,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新书已经绝版,要买的话某宝有八成新的二手书,书价也是将近百元。问题这种书看别人翻阅过的感觉比较差,就怕还被涂涂抹抹。但又很想看到汉宝德先生对欧洲建筑的遐想与解读。

最近因为上海的疫情,某宝对上海都处于不发货的状态。先放购物篮吧。最终大概还是会买的,毕竟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想读的就是亚洲人对欧洲建筑的感观。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虽然北京去过很多次,但始终没有去过圆明园。读了这篇文章,因着对圆明园为什么会残败到如此的设问,去网上看了一些资料,与自己原先的印象有很大差异,也因此对多年前化巨资赎回12兽头有了一些想法。

文章中对残留的大水法建筑所具的巴洛克风格,有很专业图文解读。

《游寄畅园》

以下这段话感同身受:

寄畅园在惠山的北麓,应该在无锡城不远地西郊。可是身临其境,完全失掉了与城市的方向感,使我非常沮丧。快速的经济发展,让古市街、老城区收到无情的破坏,传统空间文化已经消失无踪,浪漫的江南风光也随风而去了。我走进惠山公园的大门,失神落魄、无精打采地去寻找寄畅园,心里实在没有报多大希望。(读到这里正巧要翻页,我在想他找到了寄畅园么?如果找到的也是向现在假兮兮新的乌镇,那真是了无兴趣了。)

时间已晚,此文太长,而江南园林又是我十分熟悉的地方,汉宝德先生的美文我明天再细读吧。

 

读汉宝德先生《亚洲建筑散步》札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