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去“走西口”
标签:
长城雄关要隘康熙亲征西平战乱九边重镇军事商贸走西口 |
杀虎口——
一个听起来杀气腾腾,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自古以来就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中原与草原互易通商,民众谋生移民,“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今天我们风尘仆仆也来“走西口”,为的就是一窥它的昔日沧桑和今日风采。
↑ No.1 直奔杀虎口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雄关踞隘,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No.2 右玉县博物馆
杀虎口内是个不太大的广场,这里坐落着“右玉县博物馆”,馆虽不大,但对杀虎口的历史介绍详细,内容详实,值得一看。
↑ No.3 康熙西征铜像
↑ No.4 康熙西征碑记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廷再举三路大军西征,以安邦定国。圣祖玄烨(康熙帝)御驾亲征,西平战乱。杀胡口为西征大军的后勤大营,兵马粮草,军需供给。康熙西征凯旋,驻跸杀胡口,犒赏西征将士,御笔题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承朝廷恩准,蒙汉通关贸易。籍此,杀虎口息战事兴商贸。
↑ No.5
右玉的历史
↑ No.6
↑ No.7 赵武灵王
夏商周时期,右玉属匈奴人所据的鬼方地域。战国末期,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力大增,打败北方诸匈奴,拓疆扩土,拥有右玉之地,命名为“善无”,并设置“雁门郡”,修筑长城。
↑ No.8
↑ No.9 秦汉北魏时期的右玉
↑ No.10 回望西口
↑ No.11
杀虎口是万里长城的一处重要关隘,古称参合口,明称杀胡口,清称杀虎口,俗称“西口”。
↑ No.12 杀虎口、长城对历朝中原政权之重要
↑ No.13 明代长城九边图
明代,朝廷为防御蒙古南侵,在长城沿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杀虎口隶属“九边重镇”之大同镇,被称为“九边重镇之首”。因其地处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自古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是历代王朝抵御匈奴等北方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它重要的军事和商贸地位。
↑ No.14“杀虎口”名称的变迁
看了此介绍,终于清楚了以下几点:
1.杀虎口(又称西口),张家口(又称东口)
2.以口为界,北称“口外”,南称“口里”。
3.民间百姓所说的“走西口”,走的是杀虎口,不是张家口。
以前我曾误以为“西口”说的是张家口呢。
↑ No.15 昔日的杀虎口关口
↑ No.16 关口介绍
↑ No.17 明朝互市贸易
↑ No.19 康熙西征大本营
↑ No.20 山西商界崛起
↑ No.21
在清代的内陆关税收入中,杀虎口和张家口是两个收入最大的税口,著名商号“大盛魁”就发祥于杀虎口。
↑ No.22 清代杀虎口的政治机构
↑ No.23“走西口”与移民
说起“走西口”,耳畔就回响起着那首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紧紧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歌中充满了悲苦与无奈。
历史上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实质原因都是谋生的需要。“走西口”从形式上可分三种类型:
1.通过杀虎口移民、垦荒、充边。
2.晋商通过杀虎口与大漠草原地区商贸互易。
3.劳苦大众为生活所迫,走向口外去打工谋生。
↑ No.25 如今的杀虎口关口
参观完博物馆,该看看如今的杀虎口了。昔日古长城的旧址遗存已难觅,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两楼联通,构成了关口大门,口内与口外间的双向公路从关口大门下穿过,关口整体建筑雄浑开阔。长城城墙沿关口两端伸延至远方。
↑ No.26
↑ No.27
↑ No.28 杀虎口简介
杀虎口是明嘉靖年间修筑,被誉为“京都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南北通衢”。
↑ No.29 由此可登上关口和长城
↑ No.32 口内景色
↑ No.33 口内景色
↑ No.34 望口外
↑ No.35 口外风光
↑ No.36 沿长城前行
↑ No.37
↑ No.38
↑ No.39
↑ No.40
↑ No.41
↑ No.42 古长城遗址
↑ No.43 古长城遗址
↑ No.44 口内广场
↑ No.45 右玉县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