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标签:
郡王额敏和卓吐鲁番平叛郡王府历史乾隆御赐建筑风格 |
吐鲁番郡王府位于吐鲁番市区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府邸。无论是想了解清朝平叛蒙古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事件,还是评价额敏和卓的历史功绩,或者仅为欣赏西域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吐鲁番郡王府都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
↑ No.1 吐鲁番郡王府
吐鲁番郡王府的主人是额敏和卓,他是当时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这里是他生活和主持政务、指挥军事的地方,也是清朝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
↑ No.2 郡王府简介
18世纪前期,蒙古准噶尔部统治者曾多次派兵袭扰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配合清朝皇帝在平叛准噶尔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中,数十次组织本地军民奋力抗击。
1720年准噶尔部再次袭扰吐鲁番,额敏和卓在清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编练本地人马为“旗队”,任命各级指挥,参加了数十次战斗取得胜利,被皇帝册封为扎萨克辅国公。
1756年,额敏和卓又在清朝平定南疆地区大小和卓的叛乱中任参赞大臣,屡立战功。
1759年被册封为郡王(世袭罔替)。他的事迹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肯定,并载入史册,世代相传。其画像悬于紫光阁,乾隆亲自纂词,称赞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并两次接见他。额敏和卓为了表达对乾隆皇帝的感恩之情,晚年时自费白银7000两,命其子苏莱曼修建报恩塔——苏公塔。
************************************************************************
要说清楚清朝平定吐鲁番叛乱的历史有难度,郡王府内有不少相关事件的详细文字介绍,以下挑几个主要事件说:
↑
No.3
准噶尔之乱(自明代中后期起)
↑ No.4 战争吐鲁番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准噶尔军再次袭扰吐鲁番,额敏和卓率领鲁克沁城的维吾尔族人,坚守该城40余天,准噶尔军始终未能破城。当增援的清军到达时,额敏和卓和维吾尔族百姓倾城迎接,欢声震天,欢庆取得抗击准噶尔军队的重大胜利。
雍正对额敏和卓在抗击准噶尔军的过程中展现的忠诚与才干非常满意,认为其忠勇之气,甚属可嘉。至此,额敏和卓在清廷上下得到了高度认可与肯定。
↑
No.5
郡王家族的风云传奇:平叛吐鲁番(乾隆二十年
↑
No.6 莽噶里克的叛乱(乾隆二十一年
↑ No.7 被册封为“扎萨克辅国公”
因参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功,额敏和卓被雍正皇帝册封为“扎萨克辅国公”,此爵位属于清朝“外藩蒙古世爵系统”。
↑ No.8 高昌吉利
郡王府正门前有“高昌吉利”钱币雕塑。高昌吉利钱币从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太宗年间,历经300年。尤以“高昌吉利”铜币最为精美,存世量极少。
↑
No.9“天下大馕坑”体量惊人
↑ No.10 郡王府全景图
郡王府在历史上占地数百亩,有房数百间,设有议事厅、地宫、郡王寝室、王妃寝室、中院、清真寺、兵营、马厩等。
郡王府在1933年被盛世才的军队放火烧毁。现在的郡王府是根据史料记载,按以前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布局和规模复建的,宫殿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
No.11
伊斯兰风格建筑精美
↑
No.12
拱廊门楼和庭院
↑
No.13
展示厅
↑
No.14
议事厅
↑
No.15
额敏和卓郡王(世袭罔替)
↑
No.16
额敏和卓配合清军平定叛乱
↑
No.17
乾隆皇帝御赐“郡王府钟”(公元1767年)
↑
No.18
乾隆皇帝御赞,额敏和卓功不可没
↑ No.19 后宫殿
后宫殿是供王府人员生活起居的主要住宅和生活设施,共有大小房间数十间,包括郡王寝室、王妃寝室、拱廊、地宫等。
↑
No.20
↑
No.21
郡王家谱
↑
No.22
↑
No.23
↑
No.24
↑
No.25 拱廊
↑
No.26
通向地宫
↑
No.27
后宫庭院
↑
No.28
↑
No.29
美丽廊棚舒爽遮阳
↑
No.30
院子里环绕着葡萄长廊
↑
No.31
这可是吐鲁番的葡萄哦!
↑ No.32 为啥设计成“馕中馕”呢?
郡王府一圈参观下来,它那优美的整体建筑风格,土木结构的建筑工艺,精美细腻的雕刻图案,处处彰显郡王家族的豪华气派,堪称汉文化与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艺术完美融合的杰作。
郡王府再现了当年吐鲁番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面貌,集中展示了额敏和卓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