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

标签:
彩陶仰韶文化铜连枝灯魏晋壁画砖铜车马仪仗俑 |
九月的秋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下的人好心烦,也彻底断了我去任何室外景区游玩的念想。但是不能让坏天气糟蹋了我们的好心情,现在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展览馆了,说走咱就走,去看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啦。
↑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但它的建筑稍显陈旧,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这可能和它久远的历史有关。甘肃省博物馆之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据说正在进行的甘博扩建工程将于2024年竣工。
↑
最先进入参观的是彩陶展厅,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及青铜时代文化的多种彩陶,其中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湾地画等非常精美,引人关注。
↑
↑
↑
↑
↑
↑
↑
↑
↑
↑
↑
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新石器时代陶瓷文物,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文物规格: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材质为细泥红陶,瓶口做成圆雕人头像。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2013年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见国宝之珍贵。
↑
↑
这批大堡子山遗址的金饰片曾非法流失海外,被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追回的共56件金饰片划拨甘肃省博物馆,这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也才有幸看到这批珍贵的秦国早期文物。
↑
↑
这件青铜连枝灯是座灯,相当于现代的落地灯。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灯高146厘米,由盏、叶、干枝和座等部分组成。灯呈树状,主干分三段,套插而成。每段均饰有圆环和镂空叶片。三段之间有十字形分枝,枝端立插镂雕鸾凤纹缠枝纹叶片,叶端上托小灯一盏,每个小灯盏边沿上又插桃形叶饰一个。主干顶端承托一大立环,环上饰镂雕一仙人骑鹿,仙人双臂高举,两手托一大灯盏。灯原有十三盏,现存九盏。
这设计在汉代该是多么细腻精妙、华美悦目、富丽堂皇!
↑
↑
彩塑“一佛二菩萨”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佛教石窟界的鼻祖。彩塑“一佛二菩萨”是唐代佛像典型作品,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窟佛像,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完全可以与莫高窟唐塑造像媲美,更显得弥足珍贵。
文物规格:佛通高105厘米、菩萨通高160厘米
↑
↑
↑
↑
↑
↑ No.25 《驿使图》壁画砖(魏晋 公元220年-420年)
《驿使图》壁画砖出土于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砖上绘一信使,左手持棨传送文书,棨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通行证。那信使正跃马疾驰,驿马四蹄腾空,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这是迄今所知反映中华邮驿时代最早的绘画作品,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门前的雕象就源自《驿使图》。
↑
No.26
↑
↑
↑
↑
↑
↑
这套铜车马仪仗俑1969年9月在甘肃武威雷台被发现,出土于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年,距今1800多年)的一座大型砖室墓。共计99件,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yáo)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俑,看这阵仗,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塑的杰出成就。
↑
↑
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这匹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出土时它即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阵营的最前排,实实的“一马当先”。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逸足奔腾、昂首嘶鸣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和精神,堪称技艺双绝。
铜奔马早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中国旅游驰誉世界的标志,它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
↑ No.36 天马西来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
↑
我们按照铜车马仪仗俑的排列阵容分类欣赏吧。
↑
↑
↑
听解说,最后这辆车坐的是仆人,所以用的是牛车,可见汉代的等级分明。但在这些高头大马、车舆浩荡的阵仗内,牛车因显得与众不同,反倒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挺有意思吧。
看了这套铜车马仪仗俑,真的被国宝震撼,意犹未尽,下决心一定要去它的出土地——甘肃省武威市的雷台汉墓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