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2021-01-01 14:42:19)
标签:

黄河大同碛(二碛))

大同碛成因

碛口

闯碛

黄河大桥

离开了“毛主席东渡纪念碑”,“沿黄公路”继续南下,不远即到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第二天险——黄河二碛,史称大同碛。黄河第一天险不用说也尽人皆知——壶口瀑布。

“碛”[读音qì,四声],是个较生僻的字,汉语释意为:浅水中的沙石。“碛”出自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碛,水渚有石者。”而将“碛”与黄河联系起来,理解为“砂石聚积的激流险滩”比较贴切。

看看下面的导航图,黄河二碛(大同碛)位于晋陕大峡谷吴堡县丁家畔村,与山西省临县的碛口古镇隔黄河相望。在黄河西岸(陕西侧)走“沿黄公路”可以顺畅到达。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 黄河二碛地理位置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 黄河二碛景区介绍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No.3

黄河二碛景区占地面积50亩,2018建成。包括红龙塔、紫云亭、黄河奇石馆、漂流文化广场、观景长廊等。景区围绕“观二碛胜景、赏黄河奇石、品民俗文化、闯虎口险碛”等主题开展旅游观光,是个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好地方,值得一游。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4 黄河二碛景区鸟瞰(网上图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借助几张网上图片才能对黄河二碛景区整体全貌有更直观的了解。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No.5 山西侧看黄河二碛景区(网上图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6 二碛石雕和观景长廊(网上图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No.7 红龙塔

红龙塔是黄河二碛观景塔,仿造应县木塔而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拾级而上登高远眺,滚滚黄河流于天际,黄河二碛以及河对岸山西的碛口古镇尽收眼底。

 “沿黄公路”我们沿途所到之处,黄河大多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波澜不惊。但在吴堡县大同碛这一段却有幸见识了黄河桀骜不驯的另一面,流经此处的黄河如同一条猛烈翻卷的黄色巨龙,惊涛浊浪,漩涡激流,百十米宽的河面上黄色浪花此伏彼起,轰鸣水声不绝于耳,那真是未见黄河面,先闻碛吼声,惊心动魄啊!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黄河大同碛,河槽滚激流,白昼声声雷,夜晚听碛吼。这就是黄河大同碛之吼声的真实写照,那是万马奔腾的轰鸣,汹涌澎湃的咆哮。

当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正是在大同碛采撷了《黄河大合唱》的不朽乐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 ”

大同碛是黄河水路的咽喉要冲,自古以来在黄河上行船走货的人无不知晓“碛口”这个地方。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大同碛这片危险的水域呢?其实大同碛的凶险与此段黄河河道的地理构造有关。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8 凶险大同碛的成因网上图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黄河进入晋陕大峡谷后,在大同碛段,黄河由北奔腾而来,山西临县的湫水河由东蜿蜒而至,由于湫水河从东面冲刷来大量的泥砂、乱石,在两河交汇处的东岸淤积成大片乱石险滩(取名麒麟滩}。这里上游的黄河河面有400多米宽,而河东岸的麒麟滩逐渐压缩了河道宽度,最窄处河道被挤压到不足100米。麒麟滩碎石密布、险象环生,由于河道在大同碛段骤然变窄,突然下倾,还有落差约十米的倾斜,河水直冲到西岸的石崖下,形成长约千米的狭窄水道,又称碛道。碛道宛如一条狭长的水槽,槽中浊浪翻滚,礁石隐现,原本平静的河面顿时变得波涛汹涌,激流由北向南,狂奔呼啸而下。更可拍的是水下,那里暗流涌动,乱石林立、危机四伏。在过去履有船只触礁翻沉,使得大同碛成为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抛锚卸货改走旱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船只行至此地都要靠岸在附近的一座古镇——碛口,“碛口”正是因大同碛而得名。早在明末清初,碛口附近的乡镇就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物资中转集散地了。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9 远观黄河大同碛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0 黄水奔流一泻千里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1 黄河(左)与湫水河(右)交汇处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2 黄河二碛观景长廊,河对岸是碛口古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No.13 碛口古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4 碛口古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No.15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6 旋涡激流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7 乱石险滩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8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19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0  

古时人们是怎样在大同碛这样危险的水域行船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方法,靠的只是木船木桨,凭的只是船夫们常年在这浪里穿梭的经验。当地人将行船通过大同碛称为“闯碛”,既称之为“闯”,就意味着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能不能闯碛还得要看大同碛的水情是否合适,水情对于闯碛影响很大。由于水下暗礁林立,水小时船只容易触撞暗礁、水太大也存在其它危险,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闯碛非常重要。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1 古时大同碛独特的渡河方式——闯碛(网上图片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闯碛”的过程通常是这样:黄河船夫们先将木船拉至上游岸边,找好路线,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闯碛了。一条载重木船,老艄公兀立在船舷,身躯随波浪起伏翻颠,几名船夫默契配合,木船在惊涛骇浪中上下冲撞,一会儿哗地飞上浪尖,刹那间又嗖地坠入浪底,开花浪从头顶盖浇下来,船夫们满身满脸都是黄泥浊水,在浪雨中奋力博斗,呐喊的号子震天动地,坐在船上的人们心惊胆战,带着敬佩与震憾。一叶轻舟在大同碛的浪峰浪谷中钻入穿出,一次次化险为夷,直至“闯碛”成功。

当年碛口附近的黄河船夫们练就了一身在湍急的河水中安全行船的过硬本领,这种技能和风俗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了碛口人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精神象征。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2 过了大同碛,黄河又变得宽阔舒缓

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时光流逝,黄河依然。以往靠黄河船夫搏击风浪、历尽艰险“闯碛”渡河的往事已彻底成为历史,留在老辈人的记忆中了。

如今的黄河飞架两岸的大桥数不胜数,仅我们走过的陕西省佳县、吴堡这一段就有铁路桥、公路桥四、五座,往返两岸交通便利安全。大同碛那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黄河天险也变身为旅游景区了,人们来到这里不是因交通和运输需求所迫,而是为了领略欣赏黄河的风采,了解中华母亲河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3 吴堡黄河大桥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4 双桥飞架黄河(左:铁路桥,右:公路桥)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5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6 吴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7 过黄河+ing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No.28 去山西啦 黄河天险大同碛(二碛)

从陕西 → 走吴堡黄河大桥 → 山西,两分钟就过黄河啦,用陕西话说那是“碎碎个事”。

我们此去是为了另一个心愿——看看与大同碛(二碛)隔河相望的“碛口古镇”。

相约黄河,陪游南下到壶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