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原型 |
分类: 细读红楼梦 |
读《红楼梦》的时候若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一起读,林黛玉不仅是古典文学小说《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
我曾经想:曹雪芹,是怎样创造笔下如许美丽女子的?仅以童年的生活记忆,能有这样明晰的人物映象吗?不得不令人惊叹的是,从林黛玉身上,看到了凝聚了许多古代美丽女子的原型。
一、湘妃。曹雪芹以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作为构思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环境的素材,以灵芝仙草和巫山女神瑶姬作为绛珠仙草和绛珠仙子的神话渊源,为林黛玉开掘并准备了丰富的美之源泉。
林黛玉居所潇湘馆因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而得名,她在诗社别号“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相传帝舜死于广西苍梧,葬于湖南九嶷山,二妃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洞庭湖,望九嶷山痛哭,洒泪竹上成斑,泪尽,死于长江、湘江之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湘夫人。林黛玉还泪、爱哭,含有娥皇、女英的文化因子。
二、西施。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四大美女之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尽得西施颦眉之。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黛玉嗟汉,尽管西施为灭吴立下大功,但最终沉水而死,还不如像效颦的东施那样,在西边浣纱得以善终。对于有关西施的结局有很多种,沉水而死只是其中一种。林黛玉认为,不值得为了只会利用自己的男人如此付出。这是写她自己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贾府的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三、飞燕。林黛玉葬花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以杨妃比配薛宝钗,以飞燕比配林黛玉,这是用了“环肥燕瘦”的典故,赞美薛宝钗丰满圆润之美犹如杨妃,黛玉轻盈袅娜之美犹如飞燕。在《红楼梦》第三十回这样写“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长而纤绠轻细,举止翩然。”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因腰肢纤柔灵巧,飞燕善作掌上舞。小说描写林黛玉“行动似弱柳扶风”,描写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如同飞燕起舞般的自然舞美。
四、李清照。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的女主人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林黛玉身上有很多地方是可以看到有李清照的影子的,二人的生命中有很多共鸣之处:
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愁、憔悴、柔婉、清瘦形象,与李清照《醉花阴》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一剪梅》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堪称千载知音。虽然有些哀婉,却是我最喜欢她们所表达出那种意境情愁。
如:林黛玉的《桃花行》中“帘外桃花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一句,与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桃花瘦”,两句有着相似的“帘”“花”与“瘦”。
“帘中人比桃花瘦”,运用这一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帘内人儿的苦闷与瘦弱身体。春天的气息已经透过帘吹了进来,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帘便成了阻隔诗人和美好春天的一道屏障,透过诗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追求爱情的向往!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最精彩笔墨之一。以花之“瘦”,比人之瘦,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花人相映的境界。重阳佳节,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一阵寒意,寂寞的女子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愁、泪、瘦是李清照、林黛玉诗词作品共同的主题,也是她们生活、命运的写照。
五、莺莺。《红楼梦》时代,林黛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受到《西厢记》的启发,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读西厢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镜头。《红楼梦》二十三回,林黛玉知宝玉看的书是《西厢记》,便喜不自胜,索逼着宝玉把书拿出来和自己分享,于是她和宝玉共同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
《西厢记》对于林黛玉这种领悟能力极高女子的震撼是无穷大的,在书中的世界,人是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这正是林黛玉所向往的世界。林黛玉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后来又在很多场合不自觉将那西厢曲词脱口而出,甚至连睡梦中都忘情的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句,行令时又吟出“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之句。
六、叶小莺。她享有晚明初清女性文坛的一代文学高手之誉,生前诗名流传。被人称作后世班婕妤和蔡文姬。同代名流多以为她的诗词成风散雨,出口入心,虽唐宋名人,亦当避席。她有谢道蕴的捷才隽才之外,还表现出一种精工博大的气象。她的诗人地位,自是不必多加记述。倒是她与林黛玉之间的异彩同趣,值得玩味。
潇湘馆的布置以冷色调的绿为主。种植竹、梅等植物。叶小鸾在游西湖时喜笙歌去后之水色,特别是林黛玉中秋联诗时的“冷月葬花魂”有人认为是来自叶小鸾的“ 戏捐粉盒葬花魂 ”。(有三点论据暂且不论了)叶小鸾与林黛玉就像一对并蒂莲,现实与虚幻皆是人间最美的花。继承《楚辞》开创的“ 香草美人” 传统,以竹、芙蓉和芭蕉来象征林黛玉的精神风貌;借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和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及其葬花轶事来构思“ 黛玉葬花”情节。
林黛玉,是曹公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他凝聚古代这么多人文化原型,可以说是“千古女主角”,使林黛玉更是具有灵气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