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解读红楼梦新书 |
分类: 细读红楼梦 |
匠心筑梦—《红楼心语》新书即将付梓
由于忙于书稿之事,有时间没有发文。以此充文,感谢关注我的朋友们。
《红楼心语》这部新书近20万字,是本人近年来对《红楼梦》人物塑造与历史文化进行解读的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红楼心语》——红楼梦赏析与历史文化解读,为副标题。
《红楼心语》这本书的开篇序言一,本人非常荣幸的请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忠教授;序言二,非常荣幸的请到我的老师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谭汝为教授。
全书分六个栏目:人物赏析篇、原型探索篇、文学比较篇、匠心笔意篇、家世考证篇、文化掌故篇,总共九十九篇。
“人物篇”和“笔意篇”,专题论述了25人等。“原型篇”专题分析曹雪芹及3位妻子、雍正、孝圣宪皇后、宋朝的济阳郡王,共7人。“比较篇”涉及中外人物5人:庄子、戚夫人、唐伯虎、吴月娘、哈姆雷特。“掌故篇”涉及古今人物:唐宪宗、慈禧、乾隆、明珠、和珅、高鹗、胡适、周汝昌、张爱玲等9人——所论人物多达45人,涉及政治、文学、历史、民族、民俗、婚姻、餐饮等多个文化领域。其中有多处细节论析揭示了鲜为人知的文化情境,例如对妙玉与老君眉茶的描述,借赖嬷嬷身世引出清初颁布的《逃人律》及对“奴才”身份的介绍,对《金瓶梅》宋惠莲烹烧猪头的饮食描述与贾府饮食文化讲究,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直喜欢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书籍,这些已经成为我闲余时间的枕边书。记得80年代初读过端木蕻良写的《曹雪芹》,当时,曹雪芹的特殊人生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由于工作原因,在我历经三十年人生途程后,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那感觉就不一样了,深切地感受到《红楼梦》之于曹雪芹简直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生命的本身。曹雪芹到晚年创作《红楼梦》,实际上就是他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是曹雪芹引导我再次走进《红楼梦》,端木蕻良《曹雪芹》这本书,与我也是我们研究曹雪芹或研读红楼梦不可错过的书籍。
《红楼梦》面对着人间“啼痕”和“辛酸”所反映的那些“盛衰之理、“人情之常”等,岂仅限于家庭、儿女之间,而是更为广阔地概括了那一社会里许多带本质的东西。可以说,《红楼梦》真不愧为“史笔”,这完全是从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带有普遍意义现象而言。书中晴雯的被逐、死亡,通过这个丫鬟的遭遇,使人不禁想起历史上许多正直而落难的人,而那些不光明的人却讨人喜欢。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对于我从《红楼梦》中理解社会、认识社会帮助很大。
我看《红楼梦》,并不感到它是二百多年前写的,没有这种时间隔阂。因为,许多时候当你融进《红楼梦》那里,你会不知不觉地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那时就会理解宝玉为什么这么爱黛玉?就会就理解袭人、小红、赖嬷嬷的为什么这样奋斗?就会理解宝钗为什么在“贤惠”外表之下表现那么无情?虽然书中描写的贾府,现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但这丝毫不妨碍把《红楼梦》读的真切有味。对此,端木蕻良说得对:红楼梦是“使读者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但又不是刻板的真实,而是从人物的情绪中散发出来的主客交流的气氛,会使读者摄魂动魄地接受。”“而且,使读者也走进书中去了,……它是以意象征服了读者的心。”
这些年,我喜欢读《红楼梦》,是因我感受到在华夏文明中很难找到像《红楼梦》这样集聚众多知识、思想、哲学于一体的煌煌巨著;还因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最终理解《红楼梦》为什么具有这样长久的艺术生命?
在这里非常感谢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忠教授。《红楼心语》中有几篇文章,被选入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出版《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一书中。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感谢谭汝为教授,几十年来对我关心教育和培养,同时,也要感谢顾斌老师对此书精心策划和许军杰先生对封面精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