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2017-03-15 08:58:32)
标签:

苏轼

宋朝的老规矩

分类: 历史风云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苏轼是一位大宋王朝的风云人物、文学大家,其诗赋文章针砭时弊纵横天下。特别感动这么一位千百年前的文人骚客,那个时候就具有了现代精神的执政理念民为邦本,他说位之存寄乎民,民之生寄乎财。故夺民财者,害其生者也;害其生者,贼其位者矣主张强国首先要富民,改革要渐进。苏轼他具有的民本思想,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轼他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变法。林雨堂先生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那为什么苏轼要反对宋神宗的改革变法呢?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苏轼入仕不久,由宋神宗主导、王安石组织的熙宁变法在全国铺开,他不由自主地被卷进这场风云激荡的政治风波。当时苏轼并非京官显宦,多在基层任职,耳闻目睹新法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青苗法,本来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但在执行中却演变成了强迫贷款,由助民扰民,使许多农民家破人亡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苏轼因此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宋神宗求胜心切,听不得半点不利于新法推行的指责,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那些因变法而步步高升的李定、舒亶们,当然容不得异己之声。他们看准了这个机会,把目标锁定了苏轼,认为拿他开刀最合适。加上苏轼是文坛巨擘,他的话往往成为左右舆情的风向标。于是御史李定、舒亶认真研究苏轼的文字,终于从奏折《湖州谢上表》和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闻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气味,纷纷弹劾苏轼,说诗文中有讥谤皇帝、攻击新法之语。

元丰二年(1079),宋神宗拍板立案,苏轼赴湖州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的政敌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命悬一线。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他们欲置苏轼于死地的态度非常坚决。一介文人苏轼在御史们的拷问下受尽凌辱。据说,苏轼下狱时,狱官当面就问祖宗五代有无誓书铁券”(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犯法时可免死罪,具有特别的法律效用)。按当时的规定,只有死囚才会询问五代之内有无誓书铁券,其他只问三代,可见苏轼的罪行之重。

作为宋朝当家人的宋神宗,在御史们不断向他提供反诗新证据、不断给他诛杀苏轼增加理由的时候,他却有点六神无主了。刑不上大夫,宋朝不杀士这是祖宗成法,他不能开杀戒当暴君。但苏轼反对变法太过火、太显眼,影响了新法推行造成了负面效应,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对于宋神宗来说,苏轼成了烫手山芋,放也不是,杀也不是,让他举棋不定。

苏轼下狱,重文轻武的宋朝,可是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朝野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发声,声援者有之,声讨者亦有之。就在当政者对苏轼罗织罪名,全力迫害之际,对于苏轼的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就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变法派官员中,如宰相吴充就对神宗说曹操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一苏轼呢?王安石的弟弟中书舍人王安礼也劝神宗不要杀苏轼。连王安石也说了句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的话,传到神宗的耳中。

据说,此案也惊动了内宫,由于文才与名声,宫中上下也早知苏轼之名。尤其是仁宗曹皇后在病重之际还想到此事,神宗原想为了祖母病情的好转而进行一次大赦,曹太后却说:当初仁宗主持科举回宫曾高兴地说:吾今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就指苏轼兄弟俩人。现在你难道要把他杀掉吗?不需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神宗只得听命。

苏轼到底是出于国家大局还是一己之私来表达对新法的态度,成了宋神宗判断此案轻重的关键。他做了一个决定,安排宦官去狱中卧底。某日天刚黑,苏轼像往常一样在狱室倒头便睡,躺下不久有两个人推门进来,什么也不说也倒头睡下。苏轼并未在意,鼾声渐起。凌晨四更的时候,他们又悄悄离开了监狱,苏轼鼾声如故。后来苏轼才知道这二人是宋神宗派来观察他的,看他心里有没有鬼,心中有鬼自是辗转反侧,心中无鬼当然起居自然。第二天,宋神宗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朕知苏轼胸中固无事也!”命悬一发,还能安之若素,酣睡如怡,苏轼真是人中之杰。

最后还是太祖誓碑起了一定作用,“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尽管这句话只是一则家规而已,但在那个家与天不分的时代,老祖宗的话更有含金量,所以在宋朝它比任何政策法律都执行得好。宋王朝前后三百余年,的确鲜见对文人士大夫和批评朝政的人开刀,甚至多次因为这条老规矩而朝令夕改,刀下留人。苏轼命悬一线也因这条老规矩,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这场冤狱虽然结束了,但苏轼于其中所受的迫害与侮辱应是无法忘怀的。甚或后世士大夫提起这件诗案,都会谈虎色变。苏轼因为批评和反对变法,受到新党的猛烈攻击和恶意陷害,虽然在乌台诗案中躲过一劫,终免不了被驱远谪的下场。终其一生也没有再获清誉。

其实,苏轼并非全部否定变法,只是看到变法的弊端和变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而反对部分新法。苏轼也并非全完全反对废除新法,只是认为新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此看来,忠心义胆换来的却不过如此而已。不知这是封建社会的罪恶,还是政治权力的悲哀?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苏轼反宋神宗改革当诛时谁救了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