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乾隆反思南巡之举 | 分类: 历史风云 | 
乾隆晚年缘何说南巡是错误的?
 
 
 
一是,乾隆极其重视河工海防。把它视为六巡江南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乾隆写的御制《万寿重宁寺碑记》和《南巡记》里,他着重讲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临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亲临阅视。”这些话是乾隆倾尽全力大兴河工的历史的真实概括,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
二是,乾隆效法康熙南巡。从乾隆十六年,他感觉天下基本大治,于是效法康熙开始南巡,要和祖父比比,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南巡上和康熙一决高下。
三是,乾隆留恋江南的繁华地和温柔乡。自古以来江南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山川风光秀美,金粉佳丽无数,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来说是:“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我们从影视作品中及民间传说中得知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有众多的江南美女环绕左右,当然是乐此不疲,频频光顾了。
乾隆对江南的园林胜景更是情有独钟。每次下江南,他都带来一些画师,把江南的一些著名园林美景描绘下来,将其如数复制入自家园林。
四是、乾隆下江南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实从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每次南巡,乾隆都要会见文人士子、名流缙绅,并亲自命题考试,对考试优秀者特批扩招“生员”名额,特赐“举人”称号,当场授予官位,以争取名士,宣扬圣恩。譬如,乾隆在上海青浦就发现了一个名叫王昶的青年才俊。王昶虽然此时跻身于“吴中七君子”之列,但和历史上许多著名才子一样,一连几次乡试不中,甚是郁闷。乾隆二次南巡之时,有人向乾隆推荐了王昶。乾隆便在途中召试,王昶终于以出众的才华通过笔试,并以流畅深刻的论辩通过面试,一举荣登榜首。乾隆求才心切,深感相见恨晚,当即授予王昶内阁中书之职,入职军机处。不久,王昶便成为与纪晓岚、刘墉、和绅等人在大清中枢激情共舞的朝廷重臣。
总之,乾隆六下江南,从古到今人们对此都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当朝皇帝下江南巡幸各地可谓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一带,来回往返六千里。当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每次出巡,我们从影视中看到是两三人微服私访,其实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不仅耗费了十分巨大的国家财力,而且也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曾在御制《南巡记》里进行过深刻地检讨。他也曾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强调将来你们务必阻止皇帝南巡之事发生。当然,如果不是处在太平盛世,就不可能有皇帝六巡江南的盛举。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他把大清王朝推向了衰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