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向心力杂谈 |
分类: 随笔散文 |
品读冷热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承载着亲情、寄托着兴旺,源远流长。同时春节还是一个最具文化内涵、最具传统魅力的节日。进了腊月门儿,身处他乡的游子,便沉不住气,开始打点行李,准备回家过年,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心早就飞到了亲人的身边。因而它也是一个最具向心力、最具凝聚力的节日。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畅怀畅饮,其乐融融的。
然而,随着物产的丰富、人民生活的富裕、文化的多元化。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淡的可以浓缩成一顿家宴。面对饭店里一桌丰盛的宴席,平时熟悉的饭菜,没有儿时的兴奋和冲动,品赏不出儿时过年的味道。甚至还有不少的年轻人,钟情于过洋节而不愿意过年。尽管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信仰上帝?实在令人担忧。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的节日,之所以让人感觉趋淡,是因为延续了几千年的除旧布新、祈丰祷福,流易为浓烈的吃喝玩乐和为沉重的人情……让年轻人对春节节日文化少了一份认知,对春节的内涵少了一份敬畏和尊重。
譬如说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之为“小年儿”。在现代人的印象中,腊月二十三是腊月里的某一天,能记住是“小年儿”的,为数不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能知道,“忙年”是从这天开始的,能够在这一天,扫扫房屋、洗洗器皿、收拾收拾庭院。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意思是说不管公子王孙、百姓子弟从小就要教他洒水扫地、酬答宾客以及音乐、箭术、驾车和书法、算法等。因此,带着孩子扫尘除秽,教孩子待人接物,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如果把洒扫庭院简单地看做是“辞旧迎新”,则有悖于古人设置“小年儿”的本意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很深,需要我们的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传承来完成。
我曾经在报刊上读过这样一句话:谁把握住了年轻人,谁就把握住了整个世界。作为节日同理。不管是传统的还是舶来的,也不管是古老的还是才兴起的,大凡节日,如果没有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任何一个节日都不会长久。而节日一旦沉淀为民族的民俗文化,就需要传承,发扬光大。风雪送归人。
津城初八一改艳阳高照、温暖如春的天气,一股强冷空气侵袭造成大雪,多地返程高峰遇暴雪,多条高速公路封闭,返程的路并不平顺。天气给这个“冷热春节”做了最好的注解:春节人们切实感受到公款送礼冷了,亲情热了;燃放鞭炮冷了,旅游热了…冷热之间,体味着年味的变化。公款送礼、宴请几成过街老鼠,这是过去一年全面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效。直白的祝福反映了人们在改善生活、工作、婚恋等方面的期待,也传递着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