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谭汝为教授的师生缘

(2013-09-21 13:57:06)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散文
             
             我与谭汝为教授的师生缘

我与谭汝为教授的师生缘

    数日前,在新浪博客读到天津学者穆森的博文:《津沽学者谭汝为》,使我感慨万千,为谭老师几十年潜心治学、硕果累累,取得学界和社会普遍赞誉而高兴;作为谭老师的学生,我感到自豪。日前,在家里翻出一张保存了30年的谭老师的照片,我把这张照片发给谭老师看,谭老师回复:“花月仍如旧,少年今白头。”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谭老师依然辛勤地耕耘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一个小科员,在天津职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深造时,有幸与谭老师相识。不久,我被调到区政府研究室工作。若干年后,谭老师调到天津师范大学任教。30年前在职工大学求学的情境,历历在目,如在眼前。同学们都喜欢谭老师教的古典文学课,钦佩他渊博的知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谭老师每次上课,教室爆满,迟到的同学得到邻近教室去搬椅子。谭老师那时不过三十多岁,讲授古典文学课时,感情投入,语言幽默;大段诗文,熟练背诵;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分析透彻,侃侃而谈——给年轻的弟子们留下了鲜活的记忆。这种历久弥新的记忆,陪伴我多年的工作与生活,至今仍回味那段刻苦求学的生活,品味老师那睿智的语言和严谨治学的风范。

我与谭汝为教授的师生缘

我与谭汝为教授的师生缘

    作为学生,对谭老师,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认真,责任心强。对所有学生的作业和文稿,他逐字逐句进行修订,有的放矢地书写批语。对谭老师的批语,我常认真揣摩,从中领悟治学之道和写作方法,确实受益匪浅。那时,我试着给报社投稿,由于写作认真,加上幸运,每次文稿都被采用。近日,我找出两份材料,一是谭老师给我的批语,另一篇是我刊登在某报刊的短文。时至今日,品读老师批语,仍如聆听教诲。

 我一生遇到多位老师,但在多年工作和生活中给予精神帮助最大的,就是谭汝为老师。在职场和官场生涯中,谭老师讲授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精神境界,一直激励我正立直行。在心绪低落时,憧憬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心境;谭老师讲授阐析的充满古韵诗情的名篇佳作,其中蕴涵的文化传统和道德风范,对于提升弟子们的思想境界和指引人生道路,大有裨益。   

 我在区政府研究室工作,多年撰写调研报告及其它文稿,谭老师严谨认真的作风和文风对我影响很大。尚可回报老师的,是我近年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在《天津政务参考》市级内部刊物上发表,有三篇调研报告获得天津市级二、三等奖,其中两篇编入天津市调研报告书集。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谭老师及其他老师当年的精心培养造就。   

 穆森的博文,提到具有600年历史的估衣街,引发我深沉的感慨。坐落在三岔河口附近的估衣街,是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历史渊源厚重。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行业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红桥区大胡同商区仍交易活跃,保持繁荣的态势。为重新修复该商区的这条老街,使之重现昔日的辉煌。通过调研,我执笔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刊发在《天津政务参考》上。不久,市长就做出重要批示,并给予资金支持。我深深理解:年过七旬的民俗学者张仲先生为什么面对“老城”残骸痛哭失声;天津父老为什么面对老街拆除感到心碎,因为这条商街是天津商埠文化的典型体现,负载着珍贵的城市记忆。近十年来,谭老师怀着对故乡天津诚挚的爱,致力于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与普及,在天津方言、地名、民俗等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衷心祝福老师身体康健,永葆青春。

扶今追昔,能与谭老师保持30多年的师生缘,是我今生一大幸事。

 

                               2013.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