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皇禁地》创作构思起源】(下)
(2019-11-22 13:10:34)
三、關於小說中的肅順
……笔者以此推理,心说还真得下功夫琢磨外祖母的故事真伪。笔者想,外祖母说的那位大官儿,很有可能就是咸丰年间大名鼎鼎的首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八大托孤大臣首位的肃顺。因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二位王爷被慈禧所骗,保护二宫太后和小皇帝提前二天回京城,且二位王爷被慈禧逼迫喝毒酒而死,其他五位大臣奕訢的妹夫驸马景寿被革职,兵部尚书穆荫等四大臣被流放边疆,其府中的亲兵、护院教师爷也没有必要逃亡,唯有肃顺的侍卫长可能因为保护肃顺与政变集团抓捕官兵发生冲突。
虽然文学作品影视剧不可能照搬史实,但真实的故事总比望风捕影、胡编乱造的好。作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尊重史实来创作,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不能含有丝毫的毒素。正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在《作家与强盗》一文中所述:“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散发毒素,哪怕含有轻微的毒素,都比杀人犯、强盗的罪孽更大。”
于是,笔者开始查阅与肃顺相关的史书资料,想知道外祖母说的这段历史能否与史书对上号,更想知道外祖父的的爷爷是个行侠仗义的剑侠呢?还是唯利是图充当邪恶者的鹰犬帮凶爪牙?肃顺等八大臣究竟是正面人物?还是历史的罪人?慈禧与恭亲王奕訢政变是正义之举?还是邪恶之举?
未看史书资料前,肃顺等八大臣在笔者脑海里印象是丑陋的,对其遭遇下场甚至幸灾乐祸。认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宫廷政变是正确的。令笔者疑惑的是,那一无姿色、二无学问的兰贵人全凭巧合为咸丰帝奕詝生了个唯一的儿子才当上贵妃的,这个年仅二十六岁的懿贵妃竟能轻易把偌大的大清国最高权利夺到手,真是很不简单哪,想必是名正言顺……
笔者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受了影视剧和一些史书资料的歪理邪说影响有关。从宣传资料、影视剧描述肃顺被杀时,沿街百姓欢呼雀跃、诅咒辱骂他的狂喊声响成一片,愤怒的人们仇恨地向肃顺头上身上扔击污秽之物,好像这个即将被砍头的肃顺是个十恶不赦、罪大恶极、应当千刀万剐的罪魁祸首。然而,他究竟犯了什么罪?谁也说不清。只是一些学者、教授没有思想照搬史书丑化肃顺:“刚愎自用、专横跋扈……”误人子弟成为非法政变慈禧太后的代言人,因为他们没有例举肃顺究竟犯了什么该死的罪证,肃顺因何刚愎自用?专横跋扈?满清历朝历代官员大多数罪孽深重,但不等于全都罪孽深重,没有贤臣。尤其笔者是炎黄子孙,不可能为罪孽深重的满清统治者唱赞歌,追求还原历史真相,是作家的责任,是做人的道理。
笔者为了寻求答案认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史书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甚是惊讶!据史料记载,生活原型中的肃顺原来是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喜才爱才、胆识过人、能言善辩、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忠君爱国的贤臣,是位反腐倡廉的猛士,是位十分难得的、很了不起的励精图治爱国之贤臣楷模。
说肃顺知识渊博、喜才爱才,则体现在他收养“肃门七子”。真没想到这位满人贵胄肃顺的七个门客竟然全都是满腹经纶、学问高深、非同凡响、出类拔萃的汉人学子。更令笔者感动的是,史料上记载肃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他身为满人贵族,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的胞弟,在为官期间对满汉官员一视同仁,他高瞻远瞩力谏咸丰帝奕詝把握才俊、重视汉官,是货真价实的任人唯贤的满人高官。
说肃顺胆大心细颇有心计:则体现在他不惧同族的指责,敢于鄙视满人官员中的庸才,独辟蹊径主张重用汉族人才焦佑赢、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李鸿章、左宗棠等名将高官,因而使排山倒海如山洪爆发的太平军,几乎被运筹帷幄幕后指挥的肃顺给予覆灭性的打击,才使大清国转危为安。
说肃顺胆识过人、能言善辩、是位十分难得的爱国贤臣:则体现在他毫不惧怕洋夷侵略者,绝不应允侵略者强盗要求,以软硬兼施抗争来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领土完整。例如,肃顺机智勇敢废弃了黑龙江省大将军奕山与沙俄签订的,丧权辱国中俄《瑷珲条约》。肃顺也因此赢得咸丰帝及众大臣的钦佩,即使那些一向敌视他的人亦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也因此遭到诸多邪恶者、庸臣妒忌暗中磨刀霍霍。
说肃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是反腐倡廉的猛士:则体现在他大刀阔斧励精图治整治朝纲。肃顺当权时,铁腕吏治整肃官场政风。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户部铸钱局案”、“户部银库贪盗案”三起大案使他闻名天下。为解决财政困难,肃顺主张发纸币、铸大钱。咸丰朝的这三起大案,让包括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和广州将军耆英(清宗室)在内的数百大小官员人头落地,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在严惩贪官污吏方面,肃顺喜欢寻找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下手,专拿那些名声显赫的知名官吏开刀。
例如,颇有威望的宗室宠臣耆英、恭亲王奕訢和众阿哥们的共同老师——大学士翁心存、署理户部三库事务宝鋆、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司员荣溥、王正谊、吴廷溥等皆因贪污腐败失职等遭到肃顺毫不客气的严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朝为官32年的高官柏葰,是当时资望最深的老臣之一,因其在科举考试期间制造了严重的舞弊案,被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一查到底,最后将柏葰等与此案有关的数十位高官显贵全部逮捕入狱。虽然满朝文武极力为柏葰求情,就连咸丰帝也有宽免之意,但肃顺却为严肃朝纲,力主杀掉柏葰。不仅如此,肃顺还是个典型的大义灭亲的主,最经典的案例是“李篁仙案”,李篁仙是肃顺多年至交,是“肃门七子”之一,亲如手足,亦因贪污受贿案遭到肃顺毫不客气地严惩……
笔者阅遍史书,详查记载,在肃顺名下根本找不到任何结党营私、耍阴谋搞诡计、阳奉阴违、阿谀奉承的蛛丝马迹。肃顺当年的大权在握、丰功伟绩,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胆量、能力官运亨通的。史料清晰记载,当时大清国可以用病入膏肓、大乱如麻,即将崩溃形容并不夸张。但肃顺毫不退缩,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地进行拨乱反正,在他奋不顾身的医治梳理下,才使大清国转危为安,才有了后来西太后掌管皇权的平稳天下。
试想,肃顺秉公执法,严惩了数百贪官污吏能不得罪人嘛?能不引起一些人的嫉贤妒能、能不遭到一些惟利是图的小人仇视陷害嘛?非法政变者——能不在史书上绞尽脑汁丑化诽谤诬陷栽赃肃顺嘛。
令笔者迷惑不解的是,现代学者、教授怎么都不动动脑分辨是非?而是不负责任的照搬史书跟随罪孽深重的妖后慈禧党极力丑化肃顺,使后人都继续误解这位忠君爱国良臣的楷模?
有人在描述肃顺护送咸丰帝梓宫走在密云县被捉时,说他身边有两个妾(没有人敢下结论这是事实)。于是一些人便小题大做,在这个环节上大做文章,极力地丑化肃顺。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肃顺身边真有两个小妾,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不是阴谋夺权,犯了什么该死的罪,没有!肯定没有!就是有也是政变集团捏造诽谤他、陷害丑化他。以逻辑推理判断,史书的执笔者几乎都是权力者的御用文人,为了私利讨好君王,免不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冤枉好人。所以,不能排除那是当时一些唯利是图、奴颜媚骨的文人或被肃顺严惩的贪官或他们的亲属、亲信、后裔趁机泄私愤图报复栽赃陷害肃顺。何况肃顺不是神,他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不可能没有过错,就算当时肃顺身边真有二个小妾也不致犯死罪,更不该因此全盘否定肃顺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综上所述,这位一身正气、出类拔萃、忠君爱国、为臣子楷模、正人君子的肃顺是功不可没的。笔者认为,肃顺这个人物形象比历史上世世代代人们歌颂的魏征、包拯、海瑞等人物更值得颂扬。不应为了哗众取宠、为了随心所欲、为了取乐子寻开心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唯利是图,不负责任丑化、侮辱肃顺。应当为肃顺伸张正义说句公道话。
笔者为了伸张正义还原历史真相、因为良心的督促、因为一种责任感的推动,笔者在作品中认真刻画了肃顺,但没有放大夸张美化肃顺,只是想将历史真实的肃顺大白天下,为这个非常典型的忠君爱国贤臣鸣冤叫屈清除尘埃,宣扬好人得好报。
笔者坚信,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本,弘扬真实的肃顺、全新的肃顺,必将推翻160年来中国正史以及民间传说中诸多丑化肃顺的不公不正。
有人说:“为历史贤臣平反昭雪有什么意义?”
作者禮典说:“只有弘扬历史贤臣、只有为历史被冤屈的贤臣、爱国者、刚正不阿正义之士伸张正义,平反昭雪!才能增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乃是高瞻远瞩明智之举。
四、第二主人公姜无为的產生
笔者祖上是山东荣成崖头集(荣成市)人,祖父的爷爷是最早从山东到辽东做买卖的商人,是安东市最早从事放木排、杂货店、食品店的商人。老安东市的“福顺盛”就是笔者(姜家)祖上的老字号,解放初期还在。后来父辈开办了织布厂,再后来公私合营一百多年的“福顺盛”字号便消失了。
笔者在刻画塑造肃顺这个人物的过程中,觉得他的丰功伟绩必然与其身边的高参分不开,而能胜任这个高参的人物应当是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品德高尚、是能让肃顺青睐的一身正气爱国奇才,因而,笔者塑造了姜无为这个作品中的第二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