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看美国教育08 敢问自信何来?(续)

(2011-01-25 06:05:03)
标签:

中国教育

美国教育

不同

比较

分类: 原·推本
        我在之前的《90后看美国教育 敢问自信何来?》中曾解释过,美国高中理科并不像我们所谓常识中的那样简单,总结了其“快准狠”的特点:学习进度快,知识点专一,理论知识难。
也说道每个人都经历过“某君在中国排倒数,去了美国却被谓之天才”的事实。同样,有网友回复说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水平中上,回国之后却跟不上——在美国理科实际更难的背景下,这样的“海归跟不上,出国成天才”的现象实际上可以说是“反常”而“有趣”,一样值得思考。
        ——敢问自信何来?二问美国理科如何被“人性化”,中国理科为何被“兽化”?


        中国数理化考试在美国人看来犹如“屠杀”

        理科学习永远少不了考试,而考试则是造成中美理科间“差异”和“错觉”的主要原因。
如果仅看大纲,美国高中理科很难,每次考试中的知识点涵盖数年来积累的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考试,每次测验都覆盖几乎所有已知函数类型和部分随机的几何和代数知识,而且老师从不会停下来进行复习,如果自己没有进行全面的复习,一个想不起来的公式马上让你成倒数。而在中国高中,一般考试就考一个章节或一个时间段中的内容,而在期末大考之前往往是老师带着复习很长时间,学生跟着走就行。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中学教育中的自觉性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但一看题目,中国理科犹如满月时狼人般,瞬间兽化。一份中国初三期末考试题拿给正在修《三维函数》的美国学生被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格林 贝克戏称作“大屠杀(carnage)”。
        美国高中理科考试固然覆盖广,知识点复杂,但题目却十分人性化。其出题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测验”,让学生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缺漏,偶尔会有几道“中国式蹂躏”题目,但都是作为“额外分”进行计算。在美国,理科考满分其实并不稀奇,一般认真学习的学生考不到满分都是失误,感到题目难的都是那些上课分心听漏的。
        而在中国,考试就像过滤,知识点倒背如流题目但没做够题目的都能垫底。考试题型化也就中国弄得出来——高一时,“金牌数学”老师甚至放话说,只要我们把她布置的作业都做完,高考数学保证让你感觉全是送分题。有了这样“不做题者,死”的观念和事实,中国学生数年来横扫各国奥林匹克竞赛,看着美国高中那点送分题,能不说简单吗?
        在加上因长年做题而熟练造就的解题速度,中国学生理所当然在国外成了“天才”。我记得第一次有美国学生说我是数学天才,就因为我经常做分数运算时一步写出答案。
        至于化学和物理,我们想到的是方程式和力的分解,整个学科被数字化。而在美国,物理化学相当独立,没有中国那样的连珠观念,数学不好,化学也可以考第一。

        
        美国的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既是指电脑也指计算器,二者在美国高中运用很广泛。
        我也有混迹的时候,可惜是在小学,导致算术太慢,经常见公式思路正确,答案离谱,而这个答案却是考试中算了很长时间的。自从来了美国,就一直用计算器了,从不觉得对数学水平有任何影响,反而节约时间且更加专注于知识本身。学校老师要求的计算器价格很高,89.99美元,但很使用,特别是函数考试中。允许用这样能够画图和写方程式的高级计算器,实际上把理科运算简单的同时,增加了知识的延伸性——即使没学过微积分,也可以通过计算器和简单知识得出答案。
        学习中电脑的应用在美国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课后不懂的点和题都可以通过“盖尔数据库”,“维基百科”,和“雅虎问答”等资源中轻松找到答案,而在中国,你就在“问老师”和在“百度知道”之间挣扎吧,前者挨骂,后者永远得不到答案。
        

        作业量与面的不同
        
        其实有很多的时候,中国学生口中的理科难并不仅仅是题难,还有完成作业的“艰难”。
        在中国高中,理科上课从书包里拿出来的不仅是教科书,还有一堆“教辅”,导致很多学生到了美国以后高呼万岁。美国的作业依然是如同它的考试一样覆盖面很广,但量很小,一个知识点一道或几个知识点一道综合题,不同于中国的千锤百炼。作业一般就是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偶尔会有几道题打印在纸上发给你,有点“教辅”的意味,但一直都是布置纸上作业就不会有课本作业。
        作业的截至期限在美国一般也都不是“第二天”,让你有充足的时间的协调,不至于向中国学生那样时挑灯夜战,时无所事事。

        
        对少量作业的误读 

        我上学期的成绩单中几乎全A,但该死的化学B+,因为我误读了老师少布置作业的用意——化学老师布置作业一直很少,我一直感叹这小生活太滋润了,后来上课时被提问,结果三不知,老师问道你没有看书吗,我当时还公然回答说“你没叫看书啊”...
        在美国,老师布置很少的作业,并不如同中国老师布置作业那样“仅此而已”,目的是给你足够的时间去看书,思考,复习。也给那些没心情读书的一个休闲的选择,所以下次要是你海归哥们儿跟你说美国作业太少,鄙视他吧。

     
        选课的自由

        美国教育最大优点之一便是可以选课,不仅是“快慢班”的自由选择(详见《不应有优与差的标签》一文),还有复修和深度的选择。复修是指第一次学没考过去,可以接着修,但不算学分。而深度则是课程的不同选择,例如大部分美国学生的数学分水岭在《代数二》,数学好的选择《微积分前》,一般的选择《金融数学》,《统计》,和《几何》,比较吃力复修《代数二》。
        这样好处有两个,一是自己迎难而上,不会有怨言,二是照顾其他普通或吃力的学生。
        所以想必那些在中国排倒数去了美国自然会充分利用偷懒的机会,数学当然好,更何况学第二遍。

        
        中国教育是围绕“学校”的情况,美国教育则是围绕“学生”的境况。
        在美国,难度很大的理科想尽办法从侧面降低难度的同时,和蔼的中国理科却想尽办法变的更加变态,算是一种讽刺吧。我想用电影《社交网络》的最后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我的中国教育和老师的感情——“你不是混蛋,只是拼了命要成为混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