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50
  • 关注人气:1,4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极科考让人吃惊的不是天气,而是这种液体!

(2018-01-31 23:32:11)
标签:

杂谈

南极洲,地球南端残酷又美丽的谜团,一片冰封的荒野;这里冬日看不到太阳,夏天则是日不落的国度。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5fa1e60189399725d38e6dc6ed86bee0-sz_612417.jpeg?x-oss-process=style/xm


这里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93摄氏度,最大平均风速每小时320公里!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069a070497c0b6b2943f6cf6a4267bf6-sz_1656179.gif


在这片仅是生存都会耗尽力气的土地上,科学家们为了地球的未来,拼尽全力在严酷的环境中坚守着。但他/她们遇到的不仅仅是残酷的环境,对一种“危险”液体的处理,也是他/她们必须时刻关心的问题。



南极洲分布着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70多座科考基地。新西兰的南极科考站——“斯科特基地”,就位于麦克默多海峡的入口,罗斯海地区的中心地带。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0e2292e8f87354f09947e785885349ba-sz_903042.jpeg?x-oss-process=style/xm


从新西兰科考站即将出发一组由10名科学家和两名求生专家组成的科考队伍。他/她们将南行约354公里,前往附着在大陆上的巨型浮冰,那个之前从未有人到过那个地方——罗斯冰架!


罗斯冰架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eba3ddc3450c81307ad2df4a5ca6c52f-sz_698871.jpeg?x-oss-process=style/xm


罗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冰之一,它的面积和法国差不多大。目前关于罗斯冰架的数据是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测量得到的。人们对罗斯冰架下情况的了解,甚至少于对冥王星表面的了解。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a5e57c5eaca50b5f618001b38b324ff2-sz_860038.jpeg?x-oss-process=style/xm


出征罗斯冰架的科学家团队,想研究远古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冰架产生的影响,这样他们就能试着预测未来冰架可能的融化速度。根据现有的模型推测,如果罗斯冰架融化将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近6米,届时全球数十座沿海大城市将因此沉入海底!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7897013fe7a4eb5ba90bed6317ba163f-sz_964282.jpeg?x-oss-process=style/xm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家指出:研究南极洲是了解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关键。


出征剪切带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0f975918c1281a39d1d5a3a992008484-sz_809262.jpeg?x-oss-process=style/xm


从科考站出发,罗斯冰架科考队必须穿过一片极度危险的剪切带,才能到达目的地。剪切带看上去是一片安全的雪地,但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地方一样,这里布满了看不见的冰隙,有些冰隙大到可以瞬间吞没大型雪地车的程度!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cf20e1b6d59c4a44a08d603cc7f15d03-sz_1838707.gif


罗斯冰架科考队要穿越的剪切带是由“麦克默多冰架”和“罗斯冰架”在交会处,由于两大冰架运动产生的剪切效应形成的。为了应对这种埋藏在雪面下的危险冰隙,科考队制作了一个前探式的雷达装置。通过雷达,团队可以看到地下近15米的冰层构造,这使得团队有机会在遭遇灭顶之灾前发现危险。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c2be6f0e0320745816706da20f4b395a-sz_434096.jpeg?x-oss-process=style/xm


但如此以来,整个团队的行进速度将大大减慢。最终,团队确定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在这片致命的银色荒原上缓慢行进。


冰原铁兽的困境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cae70a741a5a2e8a531f4d2448e22940-sz_860512.jpeg?x-oss-process=style/xm


为了确保安全,团队驾驶的是名为“赫格隆”的专业车辆。这种车辆特别为极端气候设计,非常结实——坦克式的履带,空气密封防水,水陆两用,额定载重2250公斤,最低 -52摄氏度的操作温度,每小时55公里的时速……是科学家在极地工作非常重要的帮手。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95b52abb1173c6ecc3db9b0d7dbdb2bc-sz_804525.jpeg?x-oss-process=style/xm


然而,“赫格隆”坏了!


才穿越剪切带行进没多久,领头的“赫格隆”就爆了胎。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9c07f0f19879bfa4b8f3ad21d93fe236-sz_805974.jpeg?x-oss-process=style/xm


随行的技师发现一条轮胎的侧面被的冰消掉了一块!车队停下来换胎,但天气却转瞬起了变化。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acc80a0a3a346ec2570c834fa78e6e21-sz_721229.jpeg?x-oss-process=style/xm


在车队停下换胎的约45分钟里,暴风雪逐渐增强为一级——这意味着能见度不足30米,风速超过了每小时100公里,气温则降到了零下75摄氏度!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c275437aca1f0ff0dc18743b601a917e-sz_1466529.gif


团队只能尽快搭起帐篷,原地躲避暴风雪的侵袭,等待天气好转之后再继续前进。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4bf01ca9b8e27a9e6c9d091c63b3987f-sz_292525.jpeg?x-oss-process=style/xm


在不远处,风中乱摆的黑旗向人们传达着死亡的警示!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f9a12e71c7d12cd2c9918b3f6c61be80-sz_388867.jpeg?x-oss-process=style/xm


敲击罗斯冰架的重锤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aa3a4481d31d3cb05b96c8d11d79b9a1-sz_671502.jpeg?x-oss-process=style/xm


暴风雪终于减弱,团队得以继续上路。最终他/她们花了4天的时间,穿越了367公里的危险冰原,达到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涉足的罗斯冰架。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c1490dddc6d66ad6ad24e9c190be99a0-sz_716482.jpeg?x-oss-process=style/xm


但所有人都没有坐下来歇口气的时间——夏天就要过去,团队必须赶时间在罗斯冰架上搭建一些临时设施,为来年在这里建立永久科考站做准备。之后,在冬季来临前,绝大多数人都要从南极洲撤离。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f03bc5bfc3b6ebf7c41960ec4d3845bb-sz_1892049.gif


科学家也抓紧一切时间,进行着初步的科考工作——他们用千辛万苦带来的225公斤液压重锤,不断冲击冰架!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91eab23ab2b77302728627d5f053c6b2-sz_1961362.gif


同时,他/她们还利用96部听地器,收集锤击冰面的反射声,以此来描绘冰架下肉眼不可见的情况。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29265c0e94a3b23d2e7f25390d3cf2e4-sz_1953506.gif


为了了解罗斯冰架的移动轨迹,科学家必须找到位于冰下海床上的沉积物并进行采样。但首先,他们要找到海床。利用锤击反射声绘图,就是科学家寻找和确定海床的一种方法。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01f4ce6919221a18aef5df166fd5a9eb-sz_659704.jpeg?x-oss-process=style/xm


幸运的是,此次锤击探测就测定了海床的基本情况,确认了科考队的选址是正确的。但接下来的科考工作就要分几年才能完成了。


“特殊”液体和回程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aa52dd96ba88f3f3deeed31ddb92d654-sz_828833.jpeg?x-oss-process=style/xm


此次科考工作接近尾声时,运输机运来了不少燃油,团队将油桶安置在罗斯冰架科考站选址的附近,预备来年夏天回到这里时使用。同时,运输机还负责带走5位科考队员以及数量众多的“特殊”液体。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f3a5d40b68751539040a65c4b07b26c2-sz_1016236.jpeg?x-oss-process=style/xm


尿液、粪便和部分厨余垃圾,就是这些“特殊”液体要随着运输机回到新西兰科考站,再由科考站的专业设备处理掉。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64a8ba3a039399ce3823c2c4953dfd29-sz_477542.jpeg?x-oss-process=style/xm


极地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一切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极地环境的原貌,科考站的人们不能随意处置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e646548618942f478766e4dbc2f55269-sz_591114.jpeg?x-oss-process=style/xm


新西兰科考站的尿液处理能力是一天一桶,所以罗斯冰架科考队决定先将此行产生的30桶尿液和其他废弃物运回科考站处理。仅此行的尿液,就够科考站处理30天的了!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1a356da3803c873639a0242ec20fd3af-sz_650675.jpeg?x-oss-process=style/xm


按计划完成了本次罗斯冰架科考的人们踏上了回程,他/她们在不久之后的冬季来临前就要离开南极洲。届时,各国科考站的多数人都会撤离,对于留在南极洲的最后几个人来说,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撑过黑暗,和漫长的整整5个月的寂寞。


http://img.xiumi.us/xmi/ua/7WQo/i/96248411f1c587a8d0b4c6cc5a98f97e-sz_429174.jpeg?x-oss-process=style/x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