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zel圣地行:8. 圣殿山

分类: 圣地之旅 |
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对他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耶稣对他说:“你看见这大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地问他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这一切事,将成的时候,有什么预兆呢?”(马可福音13:1-4)
以色列的山,并不高耸险峻,跟洛矶山脉或黄山华山不是一个概念,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山丘,或山岗。橄榄山与圣殿山距离不远,相对而望,耶稣从橄榄山升天,祂也曾在橄榄山上对圣殿山而坐,指着圣殿预言那将来的事情。从橄榄山遥视圣殿山,可以说是一个经典角度(如上图),旅游品商店买到的大幅广角以色列全貌图,也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
圣殿山,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也是犹太教与伊斯兰教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曾经是犹太人圣殿的所在地,如今却只剩山脚下一段残墙(西墙,亦称哭墙)开放给犹太人作宗教仪式用,山顶却禁止犹太人涉足,上面赫然建起金碧辉煌的伊斯兰教圆顶清真寺。
在历史上,此山首次在旧约圣经中闻名,称为摩利亚山,是亚伯拉罕被神试验要献上他独生爱子以撒的地方(创22章),而此举也预表了多年后神献出祂独生爱子耶稣的生命,为要拯救世人脱离罪恶的捆绑与权势。
主前967年,在始祖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完成了另一次奉献,所罗门王为耶和华神所建造的圣殿完工了,并举行献殿的仪式与祷告。这一座圣殿,被称为第一圣殿。犹太人在这里进行崇拜与献祭等宗教活动,大祭司更是在每年赎罪日的时候进到至圣所中为自己和全体以色列民赎罪。主前586年,犹大国被巴比伦所灭,圣殿被毁,消失于历史的舞台,百姓也被掳去异地他乡(详情见旧约圣经列王纪、历代志)。
风云转换,帝国更替,波斯取代巴比伦称霸,流散异乡的犹太人得到波斯王的支持,重返故土,重建圣殿,他们在内忧外患中坚持不懈,边守城边建殿,几经波折,终于在主前515年完成旧址上圣殿的建造。这座圣殿,被称为第二圣殿(详情见旧约圣经以斯拉-尼希米记)。在耶稣出生之前不久,大希律大规模整修和扩建第二圣殿,因此此殿亦称为希律圣殿。这位希律王以热衷大兴土木而闻名,圣殿也被扩建得宏伟壮观。然而,耶稣就是指着这座圣殿预言,有一天,它将遭受完全的毁灭。这一天很快到来,主后70年,第二圣殿毁于罗马兵丁之手,仅存一道西侧的围墙。
自此,犹太人的信仰系统不得不进入另一种模式,不再有圣殿,也不再能继续圣殿中的献祭与礼拜仪式。而今日,许多犹太教徒相信,弥赛亚到来时,将在原址上重建第三圣殿。
【大希律圣殿/第二圣殿遗址】
【大希律圣殿/第二圣殿遗址】
石块边缘上的两条线是典型的希律时代圣殿建筑风格标志。在古老的围墙遗址上,如今又有植物顽强地生存。
【考古学家在挖掘过程中的绘图】
【老城与圆顶清真寺】
【哭墙/西墙】
哭墙下,是露天的犹太人宗教敬拜场所。犹太传说中,圣殿被毁时,六位天使坐在圣殿一面墙上哭泣,泪水粘结石缝,墙永远不倒。又因犹太人在此为圣殿被毁恸哭。
哭墙前,男女是分区的,左边是男人区(占大部分),右边是妇女区(占小部分)。犹太男人必须戴上名为“卡巴”的圆形小帽,他们通常手扶城墙、手捧经文,前后摇晃着祷告。在石缝中,更塞满纸条(上图可见)。这些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祷告事项,人们把纸条塞进石缝中,相信神会垂听。我们也从温哥华带去朋友的祷告纸条,连同自己的,一起塞入石缝中。
在用手触摸到哭墙上那矗立千年的巨石时,泪水满了我的眼眶,为了这个民族的苦难与盼望,为了神的信实与公义,也为了自己与神之间大大小小的“约”。身旁一位犹太老人,颤抖着亲吻着石墙,并跪下虔诚地祷告。我深吸了一口气,聆听那一方土地,聆听神的低语,恳求祂,一生引领我和我的家,直到年老发白,也不离不弃。
【犹太教育】
哭墙边的广场上,也是孩童启蒙教育的地方。犹太男孩到了13岁会有成人礼,从此成为“妥拉之子”。这一位教师(还是家长?)身着正统犹太人典型的黑色正装与黑色礼帽,后面跟着一群可爱的小男生。
这是在圣殿山另一地点拍的一组小男生,喜欢他们那稚气却又成熟的样子。
孩子,是明日的盼望。
PS:我老妈看着照片欣喜无限地说:“呦,你看他们,多像戴瓜皮帽的新疆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