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zel圣地行:2. 民以食为天

标签:
以色列饼贝果彼得鱼 |
分类: 圣地之旅 |
讲到用餐,华人说“吃饭”,犹太人说“擘饼”。我们祖祖辈辈种稻米,吃大米饭。而犹太人的主要作物是大麦和小麦,吃的是发酵面食,用上次发面剩下的一小块“面起子”来发起新面团。在圣经时代,小麦是有钱人的食物,因种植收成较少,大麦才是穷人的主食,因为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低,抗旱能力也较强。中文圣经将这些面食称为“饼”,英文圣经里则译为“面包”(bread),都是使用自己文化中熟悉的概念。饼,被视为生命线,所以犹太人吃饼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掰,也便有“擘饼”之语。
除了饼,犹太人的主要食物还包括奶制品、水果、肉和鱼,以及各种坚果。奶类往往经过处理,制成酸奶、奶酪、奶饼,出门在外也可以随身携带作食物。肉类主要是牛羊肉,他们不吃猪肉(见利未记十一章可吃与不可吃之物的详细列表),但在圣经时代,肉类只有富人才能常常享用,穷人恐怕一年只能在逾越节的时候吃一次,或留作献祭的祭牲,肉的烹饪方法多为煮和炖,但在逾越节要用火烤。关于吃奶制品和肉类,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比如母与羔不可同宰同煮,奶(指母)和肉(指羔)不可同吃,其背后的理念是一份恻隐之心,不可赶尽杀绝,因为雅威是怜悯的神。在以色列的主要淡水水源,即加利利湖中,有三十多种淡水鱼,湖区渔业发达。耶稣的第一批门徒统统是当时的渔夫,在加利利湖上打渔时蒙主呼召去跟随祂。我们也在加利利湖畔的餐厅里吃到著名的“彼得鱼”,其实就是干煎鲫鱼,非常鲜美自然,再加上些盐、胡椒和柠檬汁,吃得我们不禁再点了一条。犹太人只吃有鳞有翅的鱼,据说在今日的以色列,不时看到华人在岸边拾取犹太人渔船不要的螃蟹。
与华人文化一样,用餐不仅是家庭团聚时间,而且邀请客人一起用餐也表示“接纳”。犹太人的主餐是晚餐,由家中的母亲准备。我们是游客,没有机会享受犹太妈妈的家庭大餐,入住在五星级酒店,早晚的自助餐品种丰富,但除了一部分当地特产外,也大多国际化了。要吃真正的犹太本地食物,大概还是要去耶路撒冷的老城区四处逛逛,看看小摊小贩的推车上摆了些什么。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犹太人的贝果(bagel)。要说贝果,并不陌生,在北美这是最普通不过的早餐。北美的贝果是一种圆形的面包圈,像中国北方馒头大小,可以抹上各种口味的奶油乳酪(cream cheese,有种三文鱼口味的很赞),配上咖啡和茶,就是一顿简便的早餐。贝果在制作过程中是先略用热水煮一下,再进行烘培,所以硬硬的很有嚼头,我牙口不好,并不太喜欢,宁可吃松软的全麦面包。
没想到,原来贝果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十七世纪的东欧犹太人。后来他们逃难到美国,也顺便带来了喜欢的早餐,再后来,贝果因发酵时间短、制作容易而成为流行早餐,也传入加拿大等其他国家。这次,终于见识了圣地的贝果,首先就被它们的巨大尺寸吓了一跳,我们先买了一个小盆似的圆贝果,当场分着消灭掉,然后又买了个更大的长圆形贝果带回去,结果两个人足足吃了两个早晨,蘸着一种用纸包起来的深绿色调味粉末(至今不知啥名字),味道相当不错,没有北美贝果那么硬,连我都可以适应。
【耶路撒冷老城区城门前的贝果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