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约作者)
ID:kanshi1314
2017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分化的一年。原来一直以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引领中国楼市风向标的一二线城市,出现集体的“价平量缩”,而原来只是跟班小弟的三四线城市则出现明显的楼市活跃。
http://dingyue.nosdn.127.net/=Q8YQChPL1gt0xOQREdn8Z60z4m4xK6=Cbd6EbUXfVAcc1503737702976.jpg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一二线城市受楼市严格的调控政策限制,以及房贷利率的提高,投机炒房资金已经难有更多获利机会,自然也就不再制造“疯狂的抢房需求”了。而资金的溢出效应一部分转向好三四线城市,于是就出现了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价量齐升,造就了2017年的楼市小热潮。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毕竟,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中国三四线城市在过去五六年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期里,形成了太多的新开发区,新居住区,新拆迁区和新的保障住房安置区等等,所以实际的库存规模和潜在的空置房,甚至是空置小区都非常大。因此,这一轮中央政府主导的楼市严控政策,并没有太多的涉及三四线城市,甚至绝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依然在努力以政府支持的方式执行着“楼市去库存”。
我们以最近考察的一个东北三线城市为例子,城市内常住总人口200万左右,市场平均房价在4000元——6000元之间。作为老的工业城市,产业工人、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为主要的稳定收入市民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教育等,最近几年有明显增加,但主要服务群体为本市居民和周边县级城市和广大的农民群体。因此,整体的商贸氛围并不如南方和沿海一些同类城市发达。
在过去的几年里,受拖累于老的工业城市特征,落后产能的改造,和部分老的地方国企破产、职工下岗等因素影响,居住于本市非中心区的市民收入水平一直很低。但政府在积极的扩大城市规模和建立多个经济、科技等产业开发区,于是就开启了征地拆迁,老厂区转移,新修基建等大项目。
政府主导发展方向和规划,然后从银行贷款先行征地拆迁,一部分政府债务就变成了拆迁户们的卖房资金,转变为了本市新的购房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现有楼市价。而开发商在大量从银行借贷和实现卖房利润之后,又再度以买地的方式转给回政府。政府再偿还银行利息之后继续扩大债务规模,继续征地拆迁,形成一个城市开发和扩张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政府的债务是有增无减的。而受到短期购房需求的增加,和开发商银行借款成本提高,以及新房在短期内的供给有限影响,普遍上涨的房价也将促使那些拿到拆迁补偿款的市民,将到手资金当成首付款,向银行借款购买多套房产,实现“炒房梦”。这在一室程度上制造更多楼市需求,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了三四线城市楼市交易活跃的现实。
有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三四线城市楼市繁荣的幕后推手,还是银行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上的贷款规模扩张,所制造的房地产市场债务规模的繁荣,三四线城市楼市活跃的另一原因。
但这其中是隐含着巨大隐患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拆迁市民手中握有两三套新房,一些人是要急于出手的,因为每个月的按揭还贷对于收入本就并不高的拆迁户来说,压力还是不小的。但实际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买房容易卖房难”现象。因为大量的已经卖出空置房都集中在拆迁户手中,而城市新增购房群体是那些新的拆迁户和周边县市,以及农村进城人口和一二线大城市人口的回乡置业。但这个新的购房群体却变的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城市本身缺乏吸引力。
而另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们还在兴建更大规模的新城区,新楼盘,而其背后的银行债务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新的购房群体不能有效果的填补这个“资金黑洞”,那么最后受损的是银行,受伤的却是背负高额房贷债务的囤房客。
因此,我们判断。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活跃不会持续太久,且分化也将越来越大。中央政府指导“一行三会(央行,银、证、保监会)”进行严格的金融监管,和对房地产市场债务杠杆收紧工作,还是以更为严格的方式持续。毕竟,一旦庞大的房地产市相关链条债务出现断裂,那将会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文/三尺寒
三尺寒更多独家投资分析,欢迎关注肖磊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