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磊:中国决不能用低息去对抗人民币升值!

(2010-11-08 10:44:19)
标签:

财经

肖磊

中国

宋体

人民币升值

GDP(国内生产总值)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相比,投资者对PMIISM等缩写似乎有些陌生。但作为一名投资者,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主要的还是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数据本身没有太大作用,不过智慧的投资者永远会关注数据的效应。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环比上涨0.9个百分点,至54.7%;接着美国也公布了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IMS),比市场预期高出2.9个百分点,至56.9。中国的PMI数据使得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加剧,而美国IMS制造业指数则让市场矛盾重重,一方面美联储即将公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数据,另一方面由于IMS制造业指数较好,市场怀疑美联储的刺激力度会被削减。

的确,凡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数据,总能引起市场的不同凡响。因为当前的全球经济,除了信息化主导之外,制造业是最主要的部分,在遇到大的挑战的时候,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以不考虑CPI,但是绝对不可能不考虑制造业。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敢在当下加息的主要原因(PMI数 据向好)。制造业在维护各个国家的就业及综合经济实力之外,还承担着经济转型及调节产业结构的任务,全球几百年来的工业化正是制造业所驱动和承载的,所以 制造业的复杂性和受到各国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复杂和判断的长远性及众多变数,使得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无法判断,也很难去认真关注。

2010年初的时候,很多国家担心,全球经济是否会迎来二次衰退,当时,很多国家的CPI是处于高位的,因为金融危机之后,资产价格带动了消费价格。但CPI的压力并没有使得主要的经济体提前加息,因为全球经济如果真会因欧洲债务危机迎来二次衰退,最受影响的是全球的制造业,各国在汇率方面的行动也许能够轻松的改变短期困难,但制造业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修补,所以“权衡”的结果依然是不能加息。2010年 第三季度,全球同样面临着通胀压力,但这个时候的通胀压力一部分是因为各国经济出现了增长,二次探底之说消退,更重要的是各国制造业数据的好转,具备了加 息的所有条件。按照目前的情况,第四季度除了日本,其他几个大的制造业国家的制造业数据还将延续第三季度的较好水平,鉴于此,第四季度货币市场一定是偏紧 的,至少不会轻易的再次宽松,因为在制造业复苏的情况下,抑制通胀是主要任务。

无 论是参与何种方式的投资,中国和美国下一步所要采取的货币政策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按照日本采取的思路,应该是保持低利率,进行极为 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遏制热钱等。中国是否会模仿这种方式,笔者认为未必,因为反过来看,日本的低息货币政策并没有阻止基于日元的套利需求,并且由于借入日 元的成本较低,导致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严重,最后破裂。这跟日元升值本身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投资者,甚至是专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面对人民币 升值的压力,绝对不会采取低息的方式去对抗,也不能肆无忌惮的用货币的方式刺激出口等,否则资产价格的泡沫将与日本如出一辙。但如果采取相对高息的货币政 策,会不会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热钱流入更快呢?这个很难做判断,但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在引导和利用热钱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措施及足够的重视,反过来 说,中国货币政策的态度应该是高息下的热钱管理及资产价格管理,而不是用低息政策去对抗人民币升值。

美 国对于汇率的控制虽然出神入化,但由于全球市场对美元的态度似乎都在发生着转变,真正基于美元的投资,基本都是看跌美元这一前提。从长远来讲,这对美国经 济的影响是极其负面的。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美元的趋势性判断,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及美元资产价格的上涨一直在延续,反过来这种现象又有利于美元流动性的建 立。比如目前的黄金价格是用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越高,投资者想买入黄金,就要花费更多的美元,对美元的需求量就会增大。所以说只要大宗商品等价格无法摆 脱美元的结算和报价,其价格的上涨对美元的流动性是有利的。第四季度这一现象会非常明显,因为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外汇市场在交易日元、欧元等货币 时,美元指数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势行情。外加美国制造业的复苏,美元指数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的几率增大。

笔 者预计,第四季度全球货币市场会出现短暂的企稳迹象,除全球证券类价格会因为制造业的复苏而保持强劲之外,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高位盘整,之前涨幅过高的部 分商品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大幅滑落的迹象。而外汇博弈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第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的盘整或将延续至明年第一季度,对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千 载难逢的机会。文/肖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