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妈咪育儿拒绝接纳一分为二无条件之爱 |
分类: 微信公众号 |
对于兄弟俩的错误行为,妈妈一直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将孩子与事情分开对待,对事不对人,接纳此,而拒绝彼,是一种亲情的培养,更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闲暇的周末在公园散步)
自从兄弟俩出生的第一天,确切地说,应该是自从初为人母的第一天,妈妈就从很多育儿书中学习到,对于小朋友的错误行为,要将孩子与事情分开对待,要对事不对人,接纳孩子,拒绝错误行为。
很多育儿专家都会说,批评这某事,贬低某种不良行为,但一定要无条件地接纳这个孩子。随着兄弟俩的不断长大,以及妈妈的不断阅读学习,接纳什么?又拒绝什么?育儿路上,还是有很多需要一分为二的事情。
【孩子与事情】
小朋友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因此,妈妈应该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小朋友?当然是要一分为二,无条件地喜欢与接纳小朋友,而对于小朋友的错误之事,可以表现出不喜欢和不满意。
两种说话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效果:
“你怎么做这种事情”?“你是一个坏孩子”!“你让我很失望”!如此之言语所传递的信息是,妈妈不喜欢、不能接受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所做的错事。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妈妈换作如此话语,“我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这种行为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当你...的时候,我很不开心”,侧重点则由小朋友这个人转移为所做的事情,妈妈不喜欢、不接纳的,是这件错事,而非小朋友本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绪与行为】
对于兄弟俩的任何情绪,妈妈都是采取100%接纳的态度,但由情绪而带来的行为,尤其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如打人或大喊大叫,才是妈妈要制止,甚至要惩罚的。
弟弟在客厅里玩小棍子,妈妈说了三次“不要再玩了”,小朋友都不予理会,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只好采取行动;妈妈拿下弟弟手中的小棍子,放到车库,并告诉小朋友,“一个星期不允许玩”。弟弟开始大哭大叫,“我不喜欢妈妈,你是坏妈妈”,如果此时妈妈回应,“你怎么和我说话”?“是你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场母子大战,肯定在所难免。
取而代之的,妈妈先接纳弟弟生气的情绪,再否定其行为。“我知道你很生气,也很失望,妈妈理解你,但对不起,你大喊大叫的行为,我不喜欢,也不能接受,咱们晚餐后再谈”。晚餐后再谈,其实是给自己和小朋友一个情绪缓冲的机会,彼此都平静下来的谈话,才可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如果此时的弟弟,继续大喊大叫,甚至说一些更严重的话语,妈妈不但不会反击,反而会更平静地重申自己的立场,“咱们晚餐后好好聊”。那么晚餐后的谈话,妈妈对于弟弟生气的情绪,只字不提;批评教育的是,小朋友对妈妈的话语置之不理,以及大喊大叫的错误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标与途径】
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为兄弟俩准备早餐,而哥哥则大喊大叫,“我的豆奶呢?我要迟到啦”!哥哥“要喝豆奶”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但…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则是不被妈妈所认可和接受的。
换言之则是,“要喝豆奶”没问题,“要迟到了”也没错,但问题和错误则在于,大喊大叫的方式(或途径)。目标和途径,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接纳谁?又拒绝孰?也是需要做出一分为二的选择。
妈妈非常明确地告诉小同学,“早餐想喝豆奶,没有问题,而且现在不喝豆奶,可能会迟到,妈妈也理解,但是你不能大喊大叫,这样的方法行不通,妈妈不会帮你准备豆奶的”。
当然,在批评哥哥大喊大叫之行为不被接受的同时,妈妈同时也会告诉小同学,什么样的行为和方法,才是奏效和被纳的,“我知道你非常想喝豆奶,但你可以说,妈妈请帮我倒豆奶好吗”?妈妈也是借此教会小同学一种待人处事以及索取要求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程与结果】
经过一番努力,如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很多时候,不可能事事如此顺利,如小弟弟用积木搭建房子,就在放上最后一块积木之时,房子倒塌了,小弟弟委屈地就要哭了出来。
此时,妈妈告诉小弟弟,虽然积木楼房没有搭建成功,但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重视的,是这个努力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你的创意非常新颖,而且你一步一步向上搭,也非常得专心,妈妈特别喜欢你的创意与专心。
生活中,学习中,妈妈不一定要以结果来论成败,而是要看重过程中的每一步,以及兄弟俩努力的态度。值得鼓励与表扬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要将过程与结果一分为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妈妈最后语:妈妈个人觉得,这些接纳与拒绝的一分为二,不但是教会兄弟俩待人处事的方法,告诉小朋友们凡事都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而且是妈妈给予小朋友们的一种无条件之爱,也可谓是一种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培养吧!育儿之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