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棍棒育儿正面引导文化传统言传身教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随着夏季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也越来越热,那么妈妈们的心情呢?也随之而起着微妙的变化,不但越来越烦燥不安,而且脾气也越来越暴躁,那么在一些气愤至极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棍棒育儿,感觉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又“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法。就在前几天,妈妈收到一位博友发来的小纸条,“今天我要表扬自己一下,终于忍住没打孩子”(纸条原文);读到此信息,妈妈很是惊讶,“今天终于没打孩子”,此话怎讲?难道以前每天都在打孩子?由此也引发了妈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个多大的孩子?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又是位如何的家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博客小纸条的交流,一来二去地,妈妈对这位博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经其同意,妈妈将我们彼此的聊天记录以及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分享在这里。整整一年前,妈妈曾写过一篇题为“棍棒出孝子的无效性及负面效应”的博文;虽说至今妈妈的观点仍未改变,但经过这位博友的“点拨”,妈妈对于“棍棒育儿”,也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当然还是负面效应。
【纸条之一】“我家儿子,打一顿就会老实几天”。
“打一顿会老实几天”,那么随后呢?是不是不良行为又重蹈覆辙般地卷土重来?这也充分说明了,棍棒育儿是非常无效的;也许可以让孩子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也可以让孩子立刻停止错误的行为,但…孩子得到的是什么?是一种负面的效应,只知道自己做错了,但究竟为什么错?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却一无所知。换言之则是,棍棒育儿,只能取到即刻的效果,不但无法告诉孩子妈妈所期盼的行为是什么,更无法教会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纸条之二】“不打孩子,岂不是把他宠上天了”?
“打是亲,骂是爱”的理论,不但不成立,而且不打孩子,并不意味着就会把孩子宠坏。这位博友也问到,“那么宠溺孩子,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呢”?妈妈在这里小举两例,也是育儿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吧:1.
孩子的小心愿得不到满足,就以大哭大闹或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而家长见状立马满足孩子;2.
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替孩子做事情,而不是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对兄弟俩不宠不溺的原则是,给予小朋友100%无条件的爱,但对于制定的规矩与事情的限度,则是说到做到,绝对得铁面无私、毫不留情。
【纸条之三】“我也不想动手打,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呀”!
此话怎讲?难道棍棒育儿,就是唯一的方法吗?其实不然,妈妈在此说句对不起这位博友的话,对孩子的非打即骂,其实是妈妈发泄自己心中怒火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无能与粗鲁的育儿方式。妈妈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动机,也可以说是敏感期。如果将孩子的行为比喻为“冰山”,那么…育儿的任务,就是发现“冰山下是什么”的奥秘,了解潜藏的动机,把握特殊的敏感期,妈妈完全可以将孩子的行为引入另一个积极的方向,不但满足了孩子的愿意与需求,而且也恰到好处地充分利用了这股看不见的“能量”。因此,除了非打即骂,还有更好的育儿方法,大前提是妈妈对孩子的了解与理解。
【纸条之四】“棍棒出孝子,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
没错儿,“棍棒出孝子”,是中国古代历经了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但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不是绝对正确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如今“棍棒育儿”又被注入了新的理解与判断。也许,在一些文化传统中,对自家孩子的打骂,是再普通不过的教育方式,但…并不是说这是最好、最有效的育儿方式,一是无法教会孩子正确的处事方法(如【纸条之一】);二是无法教会孩子自控的能力;三是,孩子虽父母所生,但并不是父母的所属之物,更不是父母泄愤的工具与对象,而是同样应该受到平等尊重的独立个体。
【纸条之五】“我从小就是在棍棒下长大的,现在不也好好的”?
“现在不也好好的”,又是从何说来?要妈妈说,“现在当然不是好好的”,如果是好好的,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怎么还会动辄“棍棒育儿”呢?“棍棒育儿”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无穷大的,首先教会孩子的则是,“打”,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孩子暴力倾向的来源之一;其次会为孩子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如心情抑郁、家庭暴力等。其实说到底,如这位家长自己所说,“我从小就是在棍棒下长大的”,那么这是不是也正是您经常打孩子的主要原因呢?
妈妈最后语:在美国,打孩子,骂孩子,严重的都会被冠以“Abuse”的罪名(中文译为“虐待”)。也许有的朋友会问,不能打,不能骂,难道美国孩子都是百依百顺的小天使吗?美国妈妈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惩罚?分享一篇妈妈的博文,“不打不骂,如何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这就是妈妈“惩罚”兄弟俩的方法,说是“惩罚”,实则是一种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的育儿方式,是小朋友们的成长,更是妈妈的学习。
欢迎大家关注“明亮妈咪”的微信公众号,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前一篇:孩子在幼儿园频繁受伤害,怎么办?
后一篇:小朋友成长历程不可着急与攀比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