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为手足情深的融洽关系奠定基础

(2017-06-08 21:49:12)
标签:

育儿

手足情深

明亮兄弟

融洽关系

奠定基础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妈妈在怀孕之际,以及弟弟刚出生之时,写过很多篇关于如何建立兄弟关系的博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文末“我的更多文章”;而如今,哥哥将满5周岁,弟弟也2岁有余,兄弟俩亦是如此的手足情深,那份情与爱,令妈妈幸福满满而又小有嫉妒。对于相差2岁4个月的小兄弟俩,能够和平相处,妈妈身边的很多朋友,甚是觉得不可思议,羡慕无比的同时,也纷纷向妈妈求教秘诀;其实妈妈觉得,虽说手足情深是一种缘份,但与妈妈的早期引导,也是密不可分的,说得大言不惭一点,也是妈妈为兄弟俩的融洽关系奠定了基础。

妈妈为手足情深的融洽关系奠定基础
(哥哥深情地望着弟弟,02.06.2017)

【说出感受】偶尔的时候,也会出现兄弟俩争抢玩具,一般来说都是弟弟抢哥哥的;更会出现哥哥辛苦搭好一座积木大厦,但被恶作剧的弟弟一把推倒。此时的 哥哥肯定是心里不爽,而此时的妈妈,不会对弟弟的行为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只会替哥哥说出当时的感受,“我看弟弟抢你玩具,你很生气”;“弟弟推倒了你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大楼,你很伤心”......仅此而已,哥哥便会不计前嫌地说,“那我去玩别的吧”,“我再来搭一个更好的吧”。妈妈两句简单的话语,解决了一场兄弟纠纷,不但没有对肇事者的批评,而且对受害者,是一种心情的理解,更是一种感同身受。

【平息怒火】虽说一般情况下,哥哥都是非常爱护弟弟,也更是时时处处照顾弟弟,但4岁和2岁的小男生在一起,不可能绝对的和平相处,那么…争抢玩具的大戏,也曾上演过,不过目前看来,好象也就那么1-2次比较严重,需要妈妈介入方可解决。而此时的妈妈呢,不管是谁挑起的事端,一般来说,第一句话都是,“我好象看到两个小朋友在抢一辆车子哦”!然后兄弟俩会同时停下来看着妈妈,继续说,“我看到哥哥想把车子开过隧道,而弟弟想把车子放回停车场,这样吧,妈妈相信你们可以解决问题,我先去准备晚餐啦”!然后转身就走,不出两分钟,兄弟俩肯定会和好如初;其实妈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争端,所做的只是转移注意力,兄弟俩心中的怒火平息一下,方可冷静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需介入】哥哥正在用积木搭高楼,一个转身的工夫,屋顶就被弟弟“偷”走了;而弟弟正在拿着小车在假想的轨道上开着,眼睁睁地看着哥哥把自己的轨道截短一半。两种情况,妈妈都想厉声对肇事者叫停,但转念一想,作为局外人的妈妈,何必多管嫌事?既然当事人兄弟俩对彼此的行为都没有任何的怨言,妈妈就无需介入。很多时候,很多情况,正是因为妈妈的“好心”介入,反而会挑起事端、激化矛盾。

【孰轻孰重】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如此,当兄弟俩发生冲突之时,一定会先批评惹事生非的那个小朋友。孰轻孰重?妈妈的做法则是恰恰相反,此时的关注焦点和关心对象,是那个受到伤害的小朋友,出于三点原因吧:一是,很多时候,小朋友制造事端,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一块积木或那一辆车,而是想吸引妈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注,因此妈妈一定不让其得逞;二是,妈妈第一时间去关心“受害者”,也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三是,妈妈第一时间的言谈举止,会让小朋友们明白,在妈妈心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错误的行为,而是一种关心与爱护,无形中也是一种身教吧!

【就事论事】家有兄弟姐妹,最忌讳的就是相互比较。虽说在生活中,妈妈是绝对不说会诸如“哥哥比弟弟…”、“弟弟更…”的话语,但一些隐含的比较,也是极力杜绝的,如:哥哥也…;你就不能象哥哥一样…。就事论事,只说出妈妈此时此刻看到的现象,屋子乱就说屋子乱,弟弟调皮、不懂事,就只说弟弟,而绝不把哥哥夹带进来。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准备收拾玩具睡觉了,而哥哥则百般的不愿意,理由是,“自己的房子刚搭到一半,想继续完成”;而此时的弟弟已经开始收拾玩具,妈妈没有说,“哥哥你看,弟弟已经开始收玩具了”(一种隐含的比较与批评),而是说,“我看到弟弟在收拾自己的玩具哦”!闻听此言,哥哥也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收拾积木,于是妈妈又说,“哦,我看到哥哥也开始收拾积木了”。没有隐含比较的话语,更能激发小朋友们做事情的积极主动性。

【关心需求】自从弟弟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力争做到兄弟平等,但两年有余的实践证明,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在学聪明了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过度关注是否给兄弟俩的东西同样多,而是更关心个体的需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则是,早餐的时候,哥哥吃完了自己的面包,望着弟弟盘子里的面包问,“妈妈,你怎么给弟弟那么多面包”?其实此时的哥哥是声东击西,并不是真的认为妈妈给弟弟的面包比自己多,而是自己没有吃饱,想要更多的面包。妈妈的回答,不是“你和弟弟的面包一样多”;而是读懂小朋友心理地问,“你是不是没有吃饱?还想再要一点面包”?如此以来,不但满足了哥哥的需求 ,避免了兄弟之争,妈妈更是逃脱了被扣“偏心”之罪名的嫌疑。

【独特之爱】记得弟弟刚出生不久,哥哥会问,“妈妈喜欢弟弟吗”?然后问,“那妈妈喜欢我吗”?接着再问,“那妈妈喜欢谁更多一点”?妈妈没有给出诸如“都喜欢”、“同样喜欢”之类的直接答案,想必这也不是哥哥真正想要索取的回复。取而代之的,妈妈会说,“你和弟弟,对妈妈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妈妈同时爱着世界上唯一的MM和LL,你是那么得懂事、体贴,还帮妈妈照顾弟弟,有你做妈妈的儿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弟弟又是那么得…”。关于弟弟的部分,估计哥哥也没有兴趣和耐心听下来,随后便开心而满足地走开了。其实此处,妈妈是猜透了哥哥的心理,小朋友并不是想要和弟弟有同等的爱,而是想要得到一份唯一而独特的爱。

【一视同仁】早餐或晚餐的时候,或者就是一起玩的时候,有时候兄弟俩会同时发出尖叫的怪声,而且还会一声比一声高,好象在比赛似的。其实妈妈心里很清楚,此时的哥哥绝对是始作俑者,弟弟只是跟随哥哥的有样学样,而妈妈只需叫停哥哥,那么问题就全解决了,但…妈妈不能这么做,以免被哥哥冠以“偏心之嫌”的帽子;而是一视同仁地说,“小朋友们,屋里是不可以大喊大叫的”;或者只陈述自己听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我听见两个小朋友在尖叫,把妈妈的耳朵都震痛了”。只需一句话,兄弟俩绝对会立刻停下来,而且哥哥还会不好意思地和妈妈说“对不起”。

【无需长大】说来可笑,但仔细分析,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弟弟的出生,哥哥也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其实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倒退,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寻求爸爸妈妈的关注。有的时候,弟弟的一些行为或举动,引起爸爸妈妈的捧腹大笑,见状的哥哥,亦会模仿这些并不适龄的事情,妈妈其实也想说,“你不是小宝宝,你是大哥哥,不要这样”,但转念一想,哥哥真的愿意倒退回小宝宝吗?哥哥真的因为弟弟的出生而必须长大吗?不是,哥哥的有样学样,其实是想以同样的方式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此时的妈妈,如果不鼓励这种行为,那么视而不见方为上策。

【专注陪伴】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给予每位小朋友专注而单独的陪伴。对于弟弟,每天早晨和妈妈一起把哥哥送去幼儿园,然后便是与妈妈独处的时光了,有时和妈妈去采购,有时和妈妈去公园,还有时和妈妈在家相依相伴;而对于早出晚归的哥哥来说呢,想实现一对一的陪伴,就有点困难。周六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家庭出游日,那么周日可谓是唯一可以给哥哥专注陪伴的机会,一般来说,弟弟的午睡时间,妈妈就带着哥哥,要么去公园,要么去图书馆,再要么就是在哥哥屋里陪小朋友看书、玩玩具,总而言之,就是一种不受第三者干扰的母子约会。

妈妈最后语: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清楚,兄弟关系是友善?还是敌对?其中的关键人物,并不是当事人兄弟俩本身,而是“局外人”妈妈(或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兄弟关系的发展方向,是改善?还是恶化?因此,自从弟弟出生以来,历时两年之久,妈妈最深的感悟则是,兄弟的成长,更是妈妈的一种自我学习;育儿先育己,建立或改变兄弟关系,最先应该改变的,是妈妈自己,正如一本书所说,“孩子的成长是妈妈的修行”。育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妈妈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